
個大體壯小龍蝦。

桃李莊園果豐收。
□文/攝 馬宇兵 申智文 李曉鵬 本報記者 白云峰
金秋時節,碩果豐盈;特色產業,遍地豐收。近年來,方正縣持續加大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資金補貼、技術指導、基礎設施提升等多項舉措,促進稻蝦、水果、榛子等特色種養殖產業持續發展壯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3.06萬畝,推動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
“稻蝦共作 一田雙收”生態種養效益高
連日來,方正縣松南鄉的稻田里一派豐收忙碌景象。記者在黎明村的稻田旁看到,養殖戶們穿梭在稻田間收籠、揀蝦、裝筐,一籠籠鮮活肥美的小龍蝦躍出水面。這豐收忙碌的喜悅場景,正是松南鄉“稻蝦共作”生態養殖模式結出的又一季豐碩成果的生動寫照。
“瞧瞧這蝦,個頭比去年還大,活力足得很,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别B殖戶馮國清雙手捧著滿筐的小龍蝦,眼角眉梢洋溢著喜悅對記者說,水稻每畝賺800到900元,小龍蝦每畝額外又賺600到700元,啥也不耽誤。
“2022年起,松南鄉依托優質水土資源,大力發展寒地小龍蝦產業,現在,全鄉有兩個家庭農場率先開展規模化養殖,投放小龍蝦苗300萬尾,綜合種養面積達3000畝?!狈秸h松南鄉鄉長孫宇介紹,在經濟效益上,由過去每畝凈增收300元左右,變成現在每畝凈增收600到700元左右。在“稻蝦共生”系統內,不僅水稻品質得以提升,小龍蝦也長勢良好,真正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雙贏。通過推廣“稻蝦共作”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既走出了生態高效的農業新路,也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在方正縣會發鎮的馬杰家庭農場,農戶們正在對4000畝富硒稻田內的400萬尾寒地小龍蝦進行捕撈?!熬佩X以上的小龍蝦叫炮頭,價格已經賣到1斤80多元?,F在每天的回捕量在3000斤左右,每天的銷售收入12萬元。”農場主馬杰介紹,養小龍蝦之前,大米最貴也就賣每斤5到6元。稻蝦共作養殖小龍蝦后,普通水稻變成了生態稻、蝦稻米,現在每斤能賣12.8元,在春天就已經預訂銷售了。
方正縣水產總站副站長王洪立介紹,方正縣從2022年與哈爾濱市農科院結成“院縣共建”開始嘗試推廣稻田養蝦,從當初的十幾畝試驗田發展到現在2萬畝規模,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蹚出了一條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新路。
產業多元結碩果助增收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記者來到方正縣得莫利鎮的桃李莊園,眼下已進入豐收采摘期,蟠桃、雞心果、牛奶果等特色水果陸續成熟,果香四溢的田園風光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沉浸式體驗采摘樂趣,為當地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從事果樹栽培30年的桃李莊園負責人王壽福向記者介紹,園內果品類型豐富,包括清甜多汁的蟠桃、果肉飽滿的黃桃、小巧的雞心果和風味特別的牛奶果等,今年產值突破20萬元沒問題,明年還會上一個更好的臺階。
“桃李莊園作為得莫利鎮重點扶持的果品產業項目,占地16000平方米。依托當地良好的自然條件,園區逐步形成了以黃桃、蟠桃為主,多種特色果品協同發展的種植結構?!钡媚偢辨傞L張洪梅介紹,近年來得莫利鎮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榛果經濟”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榛果種植面積達1500畝,年可增收500萬元左右。
張洪梅說,從枝頭的果實到農戶的增收、從特色產業到鄉村振興,得莫利鎮正以“榛果經濟”為紐帶,串聯起農業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民致富的新路徑。
巧打“時間差”農家菜走俏冬季市場
在方正縣會發鎮和平村,黨支部書記劉志超正組織農戶抓緊采摘新鮮豆角,運回村里的冷庫進行速凍鎖鮮?!艾F在的油豆角正是品質最好的時候,秋季市場價每斤也就2元多。我們經過清洗、焯水、速凍處理,到冬天起碼能賣到1斤10元?!眲⒅境f。
劉志超介紹,以往淡季時菜農們的蔬菜賣不上價,現在村里建起了冷凍加工廠,創新采用春夏秋三季冷藏、冬季反季銷售的模式,讓本地小園種植的優質農家菜走俏市場,有效緩解了冬季鮮菜供應短缺和農民銷售難的問題。占地120平方米的冷庫雖然不大,但收購本村農戶的小園蔬菜的種類相當豐富,為冬季市場備足“鮮貨”。
和平村村民李術艷家房前屋后有1畝的小菜園,以往園里種的蔬菜除了自家吃以外,大部分都被浪費掉。自村里合作社建成冷庫之后,她家的小園蔬菜有了穩定的銷路。李術艷說,自從村里有了冷庫,她家小園里除了自己吃的部分,剩下都種上了油豆角,能多賣2000多元。
劉志超說,農戶種的黏玉米、老黃瓜當季銷售價格不高,但到冬季銷售價格能翻上一番。自從村里建起冷凍加工廠,農戶們的小園得到了充分利用,通過種植黏玉米、老黃瓜和油豆角等作物,戶均增收至少2000元,村集體每年可增加5萬元收入。
方正縣會發鎮黨委書記趙長城說,近年來會發鎮持續推動小園經濟發展,一方面引導村民種植芍藥、百合等高附加值作物,另一方面圍繞東北市場常見的家常蔬菜探索錯季銷售、加工增值的新路徑。這一模式不僅顯著提升了小園蔬菜的經濟效益,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