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②

③

④

⑤
圖①:市民在口袋公 園小憩。
圖②:東三環快速路。
圖③:改造后的老舊小區。
圖④:共享綠地開放。
圖⑤:樂享宜居生活。
□本報記者 劉瑞
11月4日,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場舉行。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崔海,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曉冬,哈爾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東萬,哈爾濱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于偉東,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唐可欣圍繞“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彰顯現代化城市風貌”這一主題,分別作主旨發布。
城市空間布局優化
崔海介紹,“十四五”以來,哈市深化“多規合一”改革,嚴格落實“三條控制線”,市縣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187個鄉鎮總規形成成果,逐步構筑“一圈七帶多點、一廊兩屏三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全市耕地穩定在3574萬畝以上,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2785萬畝以上,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同步強化生態修復治理,累計完成226座歷史遺留礦山治理,建成省級以上綠色礦山19座,修復國家圖斑治理面積534公頃。完善“一環三廊”綠道體系,建成濱水綠道休閑帶112公里,惠及350萬市民。
圍繞“北科創、南智造、東物流、中服務”的產業空間布局,累計編制調整產業控規100余公頃,審查上報建設用地6654公頃,有力保障吉黑高速、都市圈環線等千余個重點項目落地。累計處置批而未供土地7354公頃、處置閑置土地2566公頃,主城九區成交土地248宗、1114公頃。
打造紅旗大街等示范街路,建設松樂學校等一批民生設施,規劃建設新增道路近300公里,新增市政設施近800公里,累計增加教育、醫療、綠地等用地超1000公頃。牽頭處置200余個不動產“登記難”項目,惠及群眾14萬余戶。
哈市積極構建名城保護規劃體系,完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22片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的保護規劃,開發“活地圖”“歷史建筑二維碼”等數字化平臺,出臺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政策,推進中央大街、花園街等街區有機更新,重現傳統風貌。
生態環境持續向優
王曉冬介紹,“十四五”以來,哈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2024年哈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5.2%,比2020年提高2.4個百分點,為歷史最好;松花江干流水質連續多年保持優等級,入選省級“美麗河湖”,“萬頃松江濕地、百里生態長廊”成為哈市的“綠色名片”,磨盤山水庫成為全國“美麗河湖”的清澈范本;土壤環境質量保持國內領先水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穩居副省級城市首位,2024年糧食產量突破250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
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產業,60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2個園區獲評省級“綠色園區”,入選國家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推進熱電聯產與清潔能源替代,集中供熱普及率達95%以上;完成老舊小區改造4571萬平方米,惠及64.9萬戶居民;淘汰老舊車3.9萬輛,新增新能源車16.2萬輛。
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1.5%,人均綠地面積12.32平方米,比2020年提高20.9%,濕地面積擴大至4萬公頃,建成省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16個、森林公園25個、濕地公園20個,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固。同時,堅持生態惠民,全市公園拆墻露綠、免費開放,整治違建地塊增綠擴空間,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看景”;打造115個星級和美鄉村示范村,連續八年位居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游客數量與旅游收入持續刷新紀錄。
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萬余個
李東萬介紹,“十四五”以來,哈市交通網絡持續優化,東三環快速路、北門街高架等快速路體系項目,進一步增強區域快速通行能力,截至2024年底建成區路網密度達8.41公里/平方公里;累計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0萬余個、公共充電基礎設施4872個;地鐵2號線(一期)、3號線建成,形成“十字+環線”運營格局,今年第三季度線網總客運量1.14億人次,客運強度躋身全國第二。
聚焦城市安全運行,累計完成供水管線建設2700公里,更新改造排水管網900公里,完成阿什河、群力西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線工程建設,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97.46%,污水收集與處理能力持續提升;更新改造供熱管線1400公里,新增供熱能力3000余萬平方米,完成哈投集團2臺168MW熱水鍋爐擴建、東方熱電2臺58MW燃煤鍋爐等項目建設,熱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燃氣管網總長度達5200公里。2022年至2024年累計完成2800公里老化燃氣管道改造、208萬戶居民用戶燃氣安全裝置(“四件套”)更換安裝。
累計新增保障家庭3.86萬戶,現有公租房在保家庭達7萬戶。通過多種方式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46萬套,新建房源2000套、均已完成主體封頂。全市(含縣)改造項目888個,涉及居民66.4萬戶。哈市于今年6月成功入選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名單。
“2環9射2聯”高速路網雛形初現
于偉東介紹,“十四五”以來,哈市開通國內國際航線286條,通航航點127個,其中開通國際航線22條,對俄遠東地區通航航線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市域鐵路營業里程達1354公里,復線率87.96%、電化率83.94%,兩項指標均領跑全省。新建及升級改造京撫、哈同、綏滿等國省干道619公里,實現區縣(市)全部通二級及以上公路;京哈、哈肇高速已通車,都市圈環線、吉黑高速等加速閉環,“2環9射2聯”高速路網雛形初現。
圍繞“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哈市成功入選國家空港型、陸港型樞紐名單??瓦\樞紐方面,完成機場二期擴建,哈爾濱機場成為東北首個雙跑道國際機場,2024年旅客吞吐量達2379.8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并穩居東北第一;亞布力客運西站擴改建工程順利完工。貨運樞紐方面,2023年獲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兩核多點”布局逐步形成;哈爾濱國際陸港集結中心正式啟用運營,2024年綜合交通運輸貨運量、周轉量分別達9406.8萬噸、427.5億噸公里。
鄉鎮通三級路率達93.5%,五常、尚志等6個縣(市)獲評國家、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實現行政村100%覆蓋,914條農村客運班線連接149個鄉鎮、1680個建制村,實現“村村通客車”。
以“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為起點,持續優化公共交通服務。地鐵線網里程達92.66公里,單日最大客運量突破170萬人次,客流強度1.89萬人次/公里居全國前列;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7條,開通6條地鐵接駁班車,實現地鐵區域公交站點全覆蓋。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97.8%,出租車新增新能源車輛800臺、甲醇清潔能源車輛400臺,填補出租車領域新能源車型空白。
城區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
唐可欣介紹,“十四五”以來,哈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建立常態長效環境綜合整治機制,秉持“繡花功夫”,用心、用情辦好城管領域民生實事。
為進一步提升垃圾治理能力,修編了城鄉固體廢物分類治理規劃,出臺了建筑垃圾污染防治規劃,先后建成投用京環、光大兩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項目和18處建筑垃圾轉運調配場,建筑垃圾安全處置,生活垃圾在保持無害化處理率100%的基礎上,日焚燒處理總能力從“十三五”時期的2500噸提高到6550噸,城區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的歷史性突破。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先后組織為進鄉高架橋、哈藥路立交橋等8座橋梁安裝隔音屏,最大限度降低噪聲對周邊居民的影響。
哈市以“推門見綠,下樓入園”為目標,充分利用邊角地、閑置地,新建口袋公園109個、社區公園21個,創建“星級公園”78個,推動27個公園開放共享綠地14公頃,群眾身邊的綠色公共空間不斷增加。以打造集中化、多樣化、特色化的丁香景觀體系為重點,新植丁香22.2萬株,“丁香城”特色更加凸顯。加強城市照明設施日常管理維護,改造“無燈街”,整治“有燈不亮”問題,城市照明設施亮燈率超99.6%。
本組圖片均為資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