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民峰 劉楠)大慶市大同區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法定職能積極參與基層社會綜合治理,通過“四個強化”促推解紛資源整合,有效提升轄區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自2025年5月入駐轄區綜治中心以來,已現場解答群眾咨詢230人次,委托先行調解512件,先行調解成功率達29.2%。
強化人員配備,明確工作職責是該院多元解紛的基礎。由班子成員牽頭,1名青年法官、2名法官助理及1名書記員組成多元解紛團隊入駐綜治中心,并公示信息接受群眾監督。團隊健全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規范服務、一次性告知、文明接待等制度,引入訴訟輔導機制幫助群眾選擇最優解紛方式。同時加強與綜治中心各部門銜接,為專業化法律指導做足準備。
在強化協調聯動方面,該院依托綜治中心調裁審銜接一站式平臺,構建“調解優先、分層遞進、訴訟兜底”的多元化解紛體系。針對物業、供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高頻糾紛,推動實現訴前分流化解。今年以來,300余件物業和供熱類糾紛在立案前被引導至行業部門調解,120余件涉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委托鄉村調解組織調解,兩類糾紛調解成功率均超80%,為解紛“加速”、為訴訟“減負”。
強化數字支撐讓解紛更便捷高效。該院在大慶市率先建成“龍法和”云法庭,將集中指揮終端設于綜治中心,為基層治理單位配備移動微終端,實現在線調度、指導、調解及開庭功能,形成“法官指導、調解員主導、網格員配合”的“三管齊下”解紛格局。通過“龍法和”微信小程序累計辦理咨詢375次、協助指導322次、調解53次、聯系法官252次。每周五開展線上法律解答與案例講解,并為綜治干事開通服務系統權限,持續供給司法資源。
此外,該院強化裁判引領以鞏固治理效能。依托司法大數據分析社會治理問題,通過司法建議、數據會商等形式,向相關行業部門提出5項關于風險排除、隱患預防及規范治理建議。同時分類整理問題,在“法答網”提問202次、報送“案例庫”案例66件,推送庫網資源至基層治理單位,發揮典型案例示范指引作用,助力實現從糾紛事后化解向事前預防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