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北大荒集團嫩江農場黑土地上機器轟鳴、人影攢動,一場與時間賽跑、向標準看齊的秋收整地攻堅戰正火熱推進。收獲機的轟鳴聲劃破晨霧,整地車緊隨其后翻松土壤,工作人員穿梭田間,有的彎腰清理殘枝,有的操控機械平整土地——在這片土地上,黨員干部職工正將豐收的希望攥在手里,以“搶”的姿態、“實”的作風、“闖”的勁頭,詮釋著新時代北大荒精神的深刻內涵。

豐收的糧食
收獲一線:以“戰天斗地”的拼勁守好“糧袋子”
“眼下籽粒飽滿、水分正宜,必須搶在最佳時機把活兒干完!”6時,晨曦微露,嫩江農場副總經理王光軍已帶領農業發展部技術人員深扎高粱田。伴隨著收獲機的陣陣轟鳴,他穿梭田間細致查驗作業質量,語氣堅定地說:“現在是高粱收獲的‘黃金窗口期’,搶收完才能為后續整地爭取主動?!睘閾屪マr時、不負秋光,他每日帶領團隊“朝披晨露、晚伴星斗”連軸奮戰,以精細化監管與靶向性指導,既保收獲進度,更守糧食品質。
在北大荒精神的字典里,“實干”是刻在骨子里的。為實現既定糧食總產目標,嫩江農場將“精收保質量”的要求貫穿秋收全程:技術人員逐塊踏查地號,結合高粱成熟度與土壤墑情,量身制定“一地一策”收獲計劃;收獲機的駕駛員們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預警,嚴格遵循高粱收獲標準,練出“看天、觀地、調參數”的硬本領。

高粱收獲
為把好收獲質量關,嫩江農場以鉆研精神啃下作業標準“硬骨頭”,在高粱收獲環節制定了一套精細化操作規范。收獲機統一適配小麥凹板,作業時速嚴控在4公里以內,采用四大壟作業模式,割茬高度規范在30厘米至40厘米,確保顆粒不丟;同時精準調校脫粒、清選系統參數,憑借對細節的較真勁兒,將收獲損失率壓至最低。
“八區農服實驗地種植高粱35.6坰,坰產9.04噸,水分16.5,容重762?!蹦劢r場農業發展部部長崔興華站在曬場邊,望著眼前深紅色的“糧山”,語氣里滿是豐收的底氣與自豪。曬場管理更是盡顯“精雕細琢”的功夫:進場的高粱毛糧,工作人員當場檢斤過秤,臺賬上清晰標注地號、品種、收獲日期、噸數,連小數點后兩位都毫厘不差。專業清選機械不停運轉,高效剔除雜質,既穩穩守護住豐收果實,更為后續糧食銷售筑牢品質根基。
從田間的“搶收細收”到曬場的“嚴管細護”,每一處細節的較真,每一個環節的打磨,都是嫩江農場人對北大荒精神的生動詮釋。他們用沾滿泥土的雙手守護著黑土地的豐收果實,更用日夜兼程的實干,踐行著“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責任與擔當。

秋整地作業現場
整地現場:以“精益求精”的鉆勁護好“黑土地”
這邊秋收的“金色浪潮”剛剛結束,那邊整地的“黑色畫卷”便徐徐展開。田壟間,大犁轟鳴著劃破地表,翻起的黑土塊泛著油亮光澤,像一塊塊厚實的黑絨毯鋪在田間。
在第五管理區的地塊里,農機駕駛員緊盯儀表盤,將深松深度精準控制在30厘米:“這深度能打破犁底層,讓黑土‘呼吸’更順暢!”他身后,重耙機按照與壟向成30度角的標準跟進,耙齒將土塊細碎到18厘米深度,確保土壤疏松又平整。“黑土地是‘寶貝’,必須較真兒,得把標準刻在心里?!蹦劢r場農業發展部技術人員陳偉蹲在田間,用刻度尺反復測量,每一塊地的翻耕質量都要經過他“火眼金睛”般的檢驗,簡單的話語里滿是實干的熱忱。
為實現秋收與整地“無縫銜接”,嫩江農場抓住土壤含水率10%至20%的最佳宜耕期,各管理區集中整地機車集中作業,針對不同地塊,采取“翻、松、耙”結合的靈活模式,技術人員每天踏查地塊,根據土壤墑情安排作業順序,確保深翻30厘米、深松30厘米、重耙18厘米的標準落到實處,讓萬畝地塊都能達到“黑色越冬”要求。

黨員干部一線督導
從精準控深的機械作業,到科學適配的整地方案,再到“用養結合”糞肥還田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推進,嫩江農場人把北大荒精神融進每一寸黑土。他們深知,黑土地是豐收的根本,唯有以“繡花”功夫精耕細作,才能讓這片土地年年煥發生機,為明年的好收成攢足底氣。
前沿陣地:以“團結協作”的干勁聚起“向心力”
嫩江農場的“三秋”戰場上,黨員干部職工群眾已經擰成一股繩,將北大荒精神“上下同心、共克時艱”的團結底色,一筆一劃繪在黑土地上。機關黨員干部化身“后勤保障員”,每天清晨便駕駛著油料補給車穿梭田間?!皺C車多、作業散,咱們多跑幾趟,就能確保機車‘不斷糧’?!卑踩膊閱T戴著紅袖章,頂著秋風穿梭在作業現場,仔細檢查農機的剎車性能、燈光亮度,連車身反光貼都不放過,用細致入微的排查筑牢生產安全防線。
各管理區的“調度中樞”里,工作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實時匯總收獲進度、機車狀態和地塊墑情,通過微信群精準調配整地機車、收獲機,實現“收獲一塊、整地一塊”的無縫銜接。“技術服務組”帶著維修工具隨時待命,哪里農機出故障,15分鐘內必到現場,用“眼尖心細”確保農業生產高標準順利進行。

玉米烘干曬場
職工群眾更不是“旁觀者”,而是發揮著北大荒人骨子里的“主人翁”意識,種植戶們自發組建“田間協調隊”,每天踏查地塊,在共享群里溝通,為拉糧運輸車畫出“安全路線圖”:“咱不懂機械操作,但知道哪個地方容易陷車,幫駕駛員避坑,就是幫我們保收成?!睒銓嵉脑捳Z道出了互幫互助的真情。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與黑色的土地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豐收與希望”的畫卷。在嫩江農場的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早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一線職工“搶收保糧”的堅守里,刻進“護土養地”的行動中,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田野中閃閃發光。
張紅陽 記者 姜斌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