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主辦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第四場,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蘇,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喆,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閆志金,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叢菲介紹了“十四五”時期,我省強化科技引領新動能,展現“創新龍江”新作為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和網友提問。
創新創業生態圈集聚科企2234家
我省首批7個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自建設以來,始終立足“科技成果產業化策源地”定位,以轉化成果生成企業、賦能產業為核心任務,以完善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和建設成果轉化示范載體為重要抓手,推動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目前生態圈內已集聚科技型企業2234家。
科技型企業數量穩步提升。首批建設的環哈爾濱工業大學等7個生態圈,通過技術轉讓、作價入股等形式累計新生成科技型企業245家,創新創業群體不斷壯大。一批高技術成果轉化為科創企業落地龍江。航天用低成本高性能霍爾電推進產品較第一代制造成本降低40%,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安牧吉食品實現乳基料免疫球蛋白活性保留率關鍵指標提升,打破國外在高端嬰兒配方奶粉原料領域的壟斷。
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建立了生態圈聯合引導資金,實施企業牽頭的項目24項、省級支持資金超3000萬元,緩解了初創企業資金壓力;通過龍江天使投資基金助力科技型企業加速成長,先后投資凡奇智能、聲諾醫療、綠銳新材等生態圈孵化生成的15個企業(項目)。
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用。省市校共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在培企業達46家,2025年上半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新建的環哈工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大慶智能鉆采裝備產業園、齊齊哈爾創意設計港、佳木斯數字游民公社等平臺已入駐企業項目百余個。生態圈高校院所與省內企業產學研合作日益活躍,成果轉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煥發出勃勃生機。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十四五”時期,我省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作為加力推進有組織科研和有組織轉化的重要抓手,不斷強化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融通創新,全面賦能“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重塑科技計劃體系賦能企業創新。聚焦產業導向和企業需求,持續深化省級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逐步完善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項目凝練生成機制。2022年以來,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指南全部來源于“4567”現代化產業技術需求,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全部由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實施。2024年,省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企業牽頭承擔項目資金比例達85%以上,較“十三五”時期提升近24個百分點。
提升創新平臺能級服務企業創新。發揮中國一重、哈電集團、哈飛集團、大慶油田等省內重點企業創新領軍作用,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96家、較2021年增幅146%,組建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院)187家、較2022年增幅123%。中國一重、哈電集團、中車齊車分別作為產業鏈鏈主企業承擔國家“鍛長板”和“補短板”重大專項任務,先后有63項國家重大創新項目落戶龍江。
構建政策引導機制引領企業創新。制定實施《龍江創新發展60條》,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高企培育資金等政策引導機制,推動全省企業研發投入達125.9億元,較“十三五”期末增幅50.0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40家,增幅近161%。今年,省科技廳通過AI精準對接企業需求,選派400名“科技總師”帶著技術和成果駐企服務,助力全省“科技成果產業化突破年”行動,前三季度實現就地轉化重大科技成果552項。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550余項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企業出題、科研解題、市場閱卷”導向,將重大科技項目作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系統布局重點領域攻關專項,形成了高效聚焦、梯次攻關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
堅持有組織科研,完善科技攻關項目頂層設計布局。圍繞支撐“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部署實施數字經濟、生物經濟、高端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10余個重點領域專項。瞄準未來制造、未來信息等前沿方向,支持了人形機器人、衛星互聯網、智能材料等前沿技術研發。“十四五”期間,部署了省重點研發計劃,資助金額16億余元,與“十三五”時期相比,立項項目翻一番,財政資金投入增長1.7倍。
堅持聚焦產業需求,優化重大攻關項目組織遴選機制。加強部門聯動,聯合征集企業技術需求,積極探索“揭榜掛帥”項目組織模式,圍繞行業龍頭企業凝練重大技術難題,吸引清華大學等省內外一流團隊揭榜攻關。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榜單突破水平井體積壓裂、壓力場及演化模擬等關鍵技術,目前,開井266口,日產油超3700噸,“陸相頁巖油技術革命及戰略突破”入選中關村論壇十大科技成果。
堅持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可轉化高質量成果培育。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200余個,推動技術聯合攻關、成果聯合轉化。在能源裝備、生物制造、智慧農業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550余項,哈電集團研發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1000兆瓦白鶴灘水輪發電機組,七〇三所30兆瓦級和40兆瓦級燃氣輪機核心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類功率頂級產品水平,中國一重3000噸級加氫反應器刷新世界紀錄。新和成高效生物合成輔酶Q10關鍵菌種項目,解決了菌株在菌種馴化階段生長緩慢、新菌株前期生長受抑制、產物合成受阻等問題,實現新菌株在工業規模的產業化應用。
打造硬科技產業集群高地
哈工大先研院2023年12月成立以來,已帶動近50位學校高端人才創業,培育企業48家,依托學校成果就地轉化新生成企業33家,企業估值突破50億元。
創新機制,激活創業“一池春水”。近五年哈工大先后出臺3大類、14項制度文件,出臺“服務龍江5條”硬措施。先研院同步打出改革“組合拳”,推行“承諾備案”加速教師創業,以“約定收益”吸引校友企業回??;構建“五位一體”一站式服務,全程護航轉化;通過“三體協同”機制,組建“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聯盟與“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總經理”創業團隊,系統推進有組織轉化。在改革機制激勵下,2024、2025兩年新成立企業數量連續實現突破,新增就業超500人,企業估值突破50億元。
硬核驅動,打造產業“集群高地”。圍繞國家戰略與龍江需求,先研院構建“技術策源-企業培育-產業落地”全鏈條工作體系,推動商業航天、機器人、新材料等硬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目前在培企業與項目已在商業航天、機器人等五大領域形成內循環生態,鏈接98家核心客戶,覆蓋16個省市,含34家央企與鏈主企業。靈巧手、眼部手術機器人、碳纖維滑雪裝備等數十項成果在龍江落地生根,30余家企業將分批入駐中國星谷等產業園區,預計3年產值超40億元。
資本匯聚,突破投資“關口效應”。哈工大成立了服務龍江領導小組,構建“山海關不住,投資到龍江”新格局。與深創投、經緯創投等130余家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合作,融資到賬超2億元,其中省外資本占比超60%。成功引導樂聚機器人、科大訊飛等優質企業落戶龍江。2022年以來,學校與1582家省內企業開展科研合作,共建31家校企聯合機構,省內橫向經費達5.31億元,近兩年增長超65%。
讓更多好成果走出實驗室落地龍江
“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努力讓更多的好成果走出實驗室落地轉化。
我省在法治保障上實現了新突破。修訂《黑龍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重點瞄準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優化轉化生態環境、強化組織實施等關鍵環節。其中有六項新修訂條款是在全國地方性法規中的首次規定,實實在在地為保護科研人員權益、推動我省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法治后盾。
向高校院所的轉化堵點精準發力。針對高校院所普遍存在的“不敢轉、不愿轉、不會轉”的難題,以省委科技辦名義印發《高校院所體制機制改革攻堅方案》,賦予高校院所更大自主權,給予科研人員更多獲得感。支持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破解國有資產管理難題,消除“不敢轉”顧慮;探索開展“約定收益+全部賦權”的轉化新模式,有效化解了“不愿轉”心結;建立健全符合技術轉移人才特點的評價制度,補齊“不會轉”的短板。
為科研人員大膽探索卸下包袱。為樹立“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鮮明導向,科技、教育、財政、衛健、審計5個省直部門聯合制定《黑龍江省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制度指引(試行)》,明確可認定為盡職免責的11種具體情形和負面清單,保護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和創造性,消除科研人員顧慮,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干事創業、擔當作為。
建立了成果轉化“晴雨表”和“助推器”。省科技廳牽頭制定“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指數指標體系”,以成果產業化為導向,將技術合同成交額、新生成企業數、企業營收及獲得投融資額等列為主要指標;定期發布年度成果轉化榜,在連續兩年的排名中,哈爾濱工業大學位居部屬高校第一名,東北石油大學位居省屬高校第一名。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
“十四五”以來,我省在構建一流創新生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以改革激活創新之源。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完成科技計劃管理體系重塑,召開全省創新發展大會、新質生產力發展大會等重要會議,出臺《龍江創新發展60條》《全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的意見》等74個科技政策文件,科技創新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
以金融滋養創新之土。設立東北地區首支政府出資的天使投資基金,已投資15個項目,投資金額7900萬元。成立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振興金融協同服務聯盟,聯合銀行機構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為科技型企業提供精準有力的信貸資金支持,已完成科技型企業授信710戶。截至目前,各銀行機構已完成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約為23億元,有效緩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以人才集聚創新之力。全面推行項目經費“包干制”,深化科技成果權益分配改革,持續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試點探索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優化實施龍江卓越科學家、龍江英才等科技人才支持計劃。優化調整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對科研起步階段的青年科技人才進行資助,對在讀博士生、本科生試點資助,讓龍江成為青年才俊創新創業的廣袤熱土?!笆奈濉逼陂g,我省兩院院士新增6人,新增66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A類、B類項目資助。
建設良好的創新生態非一日之功。我省將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金融供給,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努力讓黑龍江的創新土壤更加肥沃,為創新龍江建設提供更加強勁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