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荒農業股份新華分公司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暗管排水犁技術,對旱田白漿土進行改良,解決“魚眼泡”、內澇等難題,為顯著提升耕地地力與農業產能、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助力,推動“五良”融合發展。
白色波紋管被精準“埋入”地下深處
“頑疾”纏身 白漿土成農業發展“瓶頸”
在青山管理區的施工現場,一臺大馬力拖拉機牽引著暗管犁具穩步前進。鋒利的犁刀破開土層,一條白色波紋管隨之被精準“埋入”地下深處。借助智能暗管鋪設犁具,開溝、布管、覆土等多道工序得以一次性高效完成。隨著機械的行進,一條長達百米的暗管悄然“隱身”于田壟之下,化作農田排水降漬的“地下動脈”。

鋪設暗管
記者了解到,新華分公司轄區內現有白漿化棕壤、白漿化草甸土和白漿土16.5萬畝,占旱田總面積的61%,作為一種典型的中、低產土壤,其核心問題在于存在一層堅硬板結、透水性極差的“白漿層”。這層土壤如同天然屏障,嚴重限制了作物根系向下深扎,并阻礙了水分在土壤剖面中的正常運移。由此導致雨季時雨水難以下滲,地表易積水內澇,引發漬害;而旱季時地下水又無法有效向上補給,作物面臨干旱威脅。
這種“既怕澇又怕旱”的特性,使得白漿土旱田長期處于土壤瘠薄、耕性不佳、作物產量低而不穩的困境。

運輸暗管
科技“良方” 暗管排水犁精準“動手術”
面對白漿土治理難題,新華分公司積極轉變思路,摒棄傳統明溝排水或大規模深翻等易破壞土壤結構的方式,聯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和東北農業大學,引入精準高效的暗管排水犁技術,開展白漿土暗管排水全國首例實踐。
該技術核心在于基本不擾動表層土壤,通過地下開溝鋪設帶有濾水微孔的波紋塑料暗管,構建遍布田間的“毛細血管”系統,持續排出土壤中多余水分,有效緩解田間積水。

鋪管作業現場
10月20日,針對白漿土土層結構不清、分布深度不明等問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劉煥軍研究員與東北農業大學姜佰文教授共同參與,結合衛星遙感影像與地形地勢,選取十個典型點位進行剖面挖掘。
勘測結果顯示,該區域以白漿化草甸土為主,白漿土層分布于30厘米至40厘米深處,嚴重區域更為深厚;受多年耕作影響,白漿土與耕層土壤混合,出現耕層白漿化現象。

鋪管作業
基于剖面調查結果,項目組開展了不同埋深(45厘米、55厘米)與間距(20米、40米)的暗管鋪設試驗。后續將結合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及地面傳感器(暗管流量計、土壤溫濕度與土壤水勢傳感器),配合植被采樣與測產分析,系統評估暗管鋪設效益,探索白漿土區暗管排水新模式。
暗管排水有助于優化根區水氣環境,促進作物根系發育,充分挖掘土地潛力,實現作物高產穩產,并提升土壤健康水平。目前,新華分公司在黑土保護試驗區已累計鋪設暗管超6000米,技術輻射面積達1500余畝。

鋪管作業現場
科技引領 打造智慧農業“新樣板”
近年來,新華分公司立足質量農業、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與品牌農業的協同發展,堅持“農機農藝相結合、良種良法相配套”的原則,全面推廣玉米“四精兩管”栽培模式、大豆“寬臺大壟勻密”栽培模式。通過集成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分層定位定量施肥、種子分級、種子二次包衣、智能噴霧、水肥一體化等多項農機農藝融合措施,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推動分公司種植全域標準化、作業全程精細化。

鋪管作業現場
北大荒農業股份新華分公司副總經理唐曹甲子說:“此次應用暗管排水犁技術,是我們堅定‘向科技要產能、向管理要效益’戰略的關鍵一步。這不僅有效解決了特定的耕地瓶頸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了一條針對性強、綜合效能優的‘科技+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對于周邊擁有同類土壤條件的區域治理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和借鑒意義?!?/p>

鋪管作業現場
展望未來,新華分公司將以此次技術成功升級為新的起點,持續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積極引進更多先進農業裝備與技術,不斷優化現有技術參數。新華分公司還計劃將暗管排水技術與精準灌溉系統、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進行深度融合,致力于構建全方位、智能化的“智慧農田”體系,進一步挖掘土地產出潛能。
李云瑋 張萬奇 記者 姜斌 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