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稻蝦共養’喜獲雙豐收!”深秋,蘿北縣名山鎮山江村最后一批小龍蝦上市,水稻也全部收割完成。
鮮活蝦群與金黃稻浪相映成趣,這是山江村探索的“稻蝦共養”特色模式。該村因地制宜發展寒地生態養殖,從“技術空白、畝產不足百斤”發展到“畝均增收1200元”,源于對“寒地生態”優勢的重新發現,更是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攻堅克難、創新實踐的生動寫照。
從“冬閑田”到“試驗田”,寒地養蝦的“破冰之旅”
山江村地處三江平原腹地,擁有優質水資源和黑土地,但早期小龍蝦養殖因“技術欠缺、銷路不暢”陷入困境。“水質調控難、生長周期長,照搬南方模式行不通?!鄙浇妩h支部書記祝建國回憶,當時村民雖有養殖意愿,但缺乏針對性技術,產出的小龍蝦規格小、品質不穩定,市場競爭力弱。名山鎮鎮長秦福強分析現狀后提出:“要把‘寒地’和‘生態’轉化為核心優勢,不能盲目模仿,必須走本土化路徑?!痹阪傉M織下,祝建國帶領養殖大戶到哈爾濱市農科院、佳木斯森佳水產小龍蝦繁育基地等先進生產單位考察,重點學習“寒地水質調節”“稻蝦共生平衡”等關鍵技術?!澳戏剿疁馗?,小龍蝦生長快,我們要反過來利用低溫環境減少病蟲害,用黑土肥力提升蝦稻品質。”考察歸來的祝建國明確了發展方向。

養殖戶分揀小龍蝦
科技賦能“土專家”,寒地生態種養體系的“創新密碼”
為將技術落地,山江村在鎮黨委協調下,對接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對養殖戶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針對寒地水稻與小龍蝦的生長特性,創新構建“稻蝦共育+物理和生物防治”體系:建立病蟲害預警機制,分享綠色防控技術,用科學方法檢測蝦苗,在稻田安裝“二化螟信息素迷向自動釋放器”和性誘捕器,實現綠色防控。蝦糞肥田,減少農藥使用,保護土壤;水稻根系凈化水質,降低養殖污染,實現水資源高效循環。生態循環模式讓稻田綜合效益提升40%,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豐收。“專家幫我們選定了早熟耐寒水稻品種,調整水位至30厘米,既滿足水稻生長,又給蝦提供棲息空間?!别B殖大戶袁洪波介紹,生態養殖讓小龍蝦生長周期延長至6個月,肉質更緊實,水稻也因天然肥力提升了品質。

養殖戶清洗小龍蝦體表淤泥
從“養得好”到“賣得火”,產銷游一體化的“增收引擎”
為拓寬銷路,山江村同步布局線上線下渠道。線上通過“稻田直播”展示養殖過程,直觀呈現寒地生態優勢;線下與周邊城市餐飲企業、生鮮超市建立訂單合作,并開發“稻田釣蝦”鄉村旅游項目,吸引游客體驗?!敖衲晷↓埼r還未上市,預訂單已超300份,累計售出1000余斤,畝均增收超500元?!弊=▏f,加工后的生態稻田米也因品質優勢溢價20%,畝均增收達1000元。南北接力養殖模式成熟,破解了高寒養殖難題,探索出聯農帶農新路徑。企業為農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按南方客商價格保底回收,不賺差價,打通北蝦南銷通道,保障農戶利益,實現企農共贏。

游客體驗地籠捕蝦
從“一村富”到“一片興”,寒地特色產業的“振興圖景”
山江村的成功實踐已形成輻射效應。目前,周邊鄉鎮紛紛前來考察學習,計劃復制推廣“稻蝦共養”模式。在山江村帶動下,周邊村莊紛紛“各顯神通”:紅光村利用沼澤地發展“寒地泥鰍養殖”,畝均增收800元;奮斗村試種富硒稻蝦田,大米售價每斤突破7元;名山鎮串聯6個特色產業村,打造“沿江漁米風情線”。蘿北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王金博表示:“寒地稻蝦共養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更探索出一條北方地區特色種養的新路徑。未來,將持續完善技術支持與產業鏈配套,推動更多村莊走上‘組織強、產業興、農民富’的發展道路?!?/p>

寒地蝦
祝源浩 王金博 劉海陸 記者 吳樹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