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收獲現場。

水肥一體化應用。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王志超 本報記者 姜斌 劉暢
金秋時節,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廣袤的田野上到處呈現出一派豐產豐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來,在這片黑土地上,以提高糧食產能為核心的農業變革正深入實施,不斷結出豐碩成果。2025年,分公司糧食總產將突破22.58億斤。經測算,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主要作物平均畝產分別達到640公斤、660公斤、190公斤和2700公斤的新高,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
這背后,是分公司緊緊圍繞“四個農業”,堅定不移走“五良”——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發展之路,向科技要產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生動實踐。
“良田”改造 夯實豐產根基
過去,耕地質量參差不齊是制約單產提升的瓶頸,地塊零散、渠系老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職工中“靠天吃飯”的被動觀念一度難以扭轉。
面對這一困境,齊齊哈爾分公司以良田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程。泰來農場頗具代表性,過去水田格田小而散,機械作業效率低,水資源利用率也不高。泰來農場通過格田改造,將小格田整合為1~2公頃的標準化方格田,形成“中間道路、兩側格田、四周水線”的現代化布局,平地精度達到每10米誤差不超過1厘米。改造后農機作業效率提升20%以上,節水節肥超15%,為水稻高產穩產奠定基礎?!疤﹣磙r場實際只是分公司進行農田改造的一個縮影,為了改造農田設施,這幾年分公司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狈止巨r業發展部總經理韓明政介紹。
2025年分公司實施超長期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5個,總面積達16.8萬畝。同時還通過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增施有機肥等綜合措施,持續為黑土地“加油”,耕地質量得到顯著提升,讓曾經的“望天地”變成了高產田、穩產田,良田已成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最可靠的根基。
“良種”選育 激活增產動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過去,各農場種植品種多、亂、雜,農戶選種憑經驗,主栽品種不突出,越區種植風險大。
針對這些問題,分公司強化頂層設計,嚴控品種準入,明確各農(牧)場主栽品種不超過2個,搭配品種不超過3個,推廣適應不同積溫帶的優質高產品種,如“先玉1483”“黑農51”“綏粳18”等,實現品種布局標準化、科學化。
“通過園區試驗,我們把品種的特性摸得清清楚楚,哪個抗倒伏、哪個產量高、哪個品質好,這樣向種植戶推廣時心里就有底了。”查哈陽農場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紀洪飛記錄著每一組數據,為下步良種選育做足準備。
分公司每年開展新品種對比試驗,甄選3~5個增產潛力大的品種作為主推。今年還與墾豐種業合作,打造水稻、大豆、玉米“1210”共建示范模式,即1萬畝優勢品種推廣示范區、2000畝自主研發品種集成示范區、10個品種展示區,推動形成集種子、肥料、農藥、農機于一體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良法”集成 解鎖高產密碼
有了良田和良種,還需要與之配套的良法。齊齊哈爾分公司針對旱田和水田的不同特點,集成推廣了一系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現了從粗放管理到精細管控的躍升。
旱田主推大壟密植和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從綠色草原牧場15畝試驗起步,逐步推廣至5.7萬畝,玉米最高產實現噸糧目標。如今,放眼望去盡是整齊劃一的大壟,實現了澆水施肥不出門、精準調控到根須。農場技術人員張迪形象地比喻,“這就好比從以前的大水漫灌變成了精準滴灌,作物吃得飽、喝得好,自然長得壯、產量高?!?/p>
這套良法組合拳,使旱田作物在抗旱防澇的同時,水肥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為實現標準水玉米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豆300公斤提供強大技術支撐。今年分公司推廣26萬畝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集成“三化一精準”管理模式,同時依托科技示范園區優選適配滴灌技術的玉米、大豆密植品種,構建起全鏈條增產體系。
水田全面推廣智能雙氧催芽技術,發芽率顯著提升,雙氧浸種催芽比例達80%以上。同時廣泛應用“三化兩管”水稻栽培模式,從高標準育秧、寬窄行插秧到側深施肥、分段收獲,各環節嚴格規范,推動水稻畝產向650公斤邁進。
“良機”換代 提升效率標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機械是現代化大農業的脊梁。過去小四輪拖拉機和老舊農機具作業效率低、標準差,制約生產標準化。如今,走進齊齊哈爾分公司的各個農場,映入眼簾的是另一番景象: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拖拉機進行高精度起壟播種;自走式噴藥機展開數十米長的噴桿進行植保作業;高性能聯合收割機將豐收的糧食盡數歸倉。
近年來,農場大力推動農機更新換代,從春耕到秋收,機械全面升級,為高產提供了保障?!耙郧坝美蠙C器,一天收獲十畝八畝的就頂天了,現在新機器一天輕松完成幾十畝,而且質量高掉粒少!”一位農場種植戶興奮地對比道。
2025年分公司購置各類先進農機具2130臺套,有效促進現代農機的更新迭代,目前200馬力的拖拉機保有量達到378臺,高性能插秧機583臺,大型收獲機39臺,智能大馬力機械、電控精量播種機等也成為近年來的更新重點。農機的迭代升級,不僅僅是馬力增大,更是智能化的提升,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標準和生產效率,成為推動單產提升的加速器。
“良制”構建 全面提供保障
所有的技術措施最終都需要通過人和組織來落實。齊齊哈爾分公司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構建了完善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激活了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
科技園區體系是分公司“良制”的核心載體。20個遍布各農場的科技園區,不僅是新品種、新技術的展示區,更是人才培養的練兵場。每年,這里都會召開農業生產現場定標會、高產技術推介會等,還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將前沿的農業科技帶回本地。這種眼見為實的推廣方式和持續的技術培訓,讓種植戶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科技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由此暢通。不單是向書本學、向兄弟單位學,他們還建立科企共建機制,與中國農大、農墾科學院、八一農大等單位開展共建,建立實訓基地,培養更多人才,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分公司積極扶持規模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在依安農場,由規模家庭農場牽頭,整合土地資源,統一應用高產栽培模式、統一采購農資、統一農機作業,實現了規?;藴驶a。“過去自己種地,技術跟不上,成本下不來?,F在加入規模家庭農場,有專家指導,用最好的技術,成本降了,產量和收入都提高了!”一位家庭農場成員感慨道。這種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的機制,有效解決了小農戶與大市場、小生產與現代化的矛盾,釋放了規模經營效益,成為大面積單產提升不可或缺的組織保障。
從過去的靠天吃飯到現如今的旱澇保收,從“經驗種植”到“精準管控”,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通過“五良”深度融合,在這片黑土地上匯聚起強大的力量,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躍上新臺階,為端牢“中國飯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著堅實的“齊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