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8月,記者從伊春市金林區沿小西林河向上游的密林深處行進,叢林掩映處,一處小小的院落、幾間簡陋的木刻楞房屋,就是抗聯三軍被服廠遺址,同時也是1936年北滿抗日聯軍珠湯聯席會議的會址。
時光回到89年前,同樣的盛夏8月,15名抗聯戰士陸續匯聚到這里,他們用從敵人那里繳獲來的布料染色、裁剪、縫制,為前方抗聯戰士制作軍衣和被褥,讓這里成為一個秘密的“戰地裁縫鋪”。
戰地裁縫巧手縫制“山林迷彩”
走進遺址的房屋,泥土壘制的灶臺、圓木桌椅、火炕等設施復原了當年抗聯戰士在這里工作、生活的場景。
墻上的地圖,展示了被服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斑@里地勢隱蔽,距日寇計劃修建的湯林鐵路30多里,翻過南山可直達大箐山密營,便于偵察敵情,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對這段歷史研究非常深入的伊春市金林區老促會副會長于文清向記者講述起那段烽火歲月,“1936年8月,為解決抗聯部隊的物資補給問題,抗聯三軍決定在小西林河上游密林深處的老道廟溝、娘娘宮一線建立被服廠。”

抗聯三軍被服廠遺址
抗聯三軍被服廠由15人組成,除閻把頭和負責裁剪的“小把頭”是男同志,其余13人均為女同志,其中11人是朝鮮族。年輕的共產黨員金伯文擔任黨支部書記,陳靜山任廠長,成員多從通河調來。由于物資匱乏,被服廠只有1臺舊日本縫紉機,女戰士們為抗聯將士們制作的單衣、棉衣基本以手工縫制為主,而制作衣服的原料則是靠繳獲日偽戰利品,衣料多為白花旗布。為便于戰士們在山林中偽裝殺敵,抗聯女戰士們就地取材,用黃菠蘿樹皮和柞樹皮熬水作染料,將白布染成與山林景色相近的黃綠色,制成軍衣。
“紅色會址”見證北滿抗日斗爭關鍵節點
在院落的一側,刻有“中共北滿臨時省委誕生地紀念碑”的石碑顯示,這座密林深處的院落還見證了東北抗日斗爭的重要節點。

遺址復原了當年抗聯戰士工作、生活的場景
遺址墻上的資料向參觀者講述了1936年初,上海中央局遭到敵人的破壞,東北地區黨組織與黨中央失去聯系后,北滿抗日聯軍如何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仍然堅持戰斗的往事。1936年夏天,時任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總司令、抗聯三軍軍長的趙尚志,給中共珠河中心縣委發去緊急通知,提出召開中共珠河、湯原中心縣委和抗聯第三軍、六軍黨委參加的聯席會議。9月18日,聯席會議在抗聯三軍被服廠密營召開。此次會議歷時3天,選舉成立了中共北滿臨時省委,趙尚志、馮仲云、李兆麟等15人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為北滿抗日斗爭凝聚了領導核心。
青松翠柏見證紅色傳承
1937年4月,抗聯三軍被服廠被反動組織“老白黨”發現并告密。危急時刻,閻把頭迅速將消息告知陳靜山廠長。陳靜山率領人員連夜轉移,將物資安全運至張木營子抗聯密營(現朗鄉林業局新東林場),靠近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機關所在地。
然而,留守的“小把頭”因未能及時撤離,當晚遭到日寇“討伐隊”襲擊,不幸壯烈犧牲,4間木刻楞房屋也被付之一炬。如今,遺址處仍留有當年焚燒的痕跡,無聲訴說著敵人的殘暴與抗聯戰士的無畏。
2006年,抗聯三軍被服廠密營遺址被伊春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西林區政府在遺址原址按原貌進行復建,成為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站在遺址前,女戰士們圍坐在一起縫制軍衣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這座密營成為東北抗日聯軍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念、奮勇抗爭的生動見證,其承載的紅色精神,如同院落周圍的青松,永遠扎根于這片土地。
記者:賈紅路;攝影:賈紅路;視頻:賈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