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奎 高勇
新質生產力作為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正日益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人才作為新質生產力生成中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其培育工作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边@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其發展壯大離不開高水平科創人才的引領和支撐??苿撊瞬攀切沦|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泉??苿撊瞬挪粌H是新技術的創造者、新產業的開拓者,更是新業態、新模式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新質生產力對生產關系以及勞動者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要素,其中勞動者是主導因素。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依賴于勞動對象(如新材料、新數據)和勞動資料(如智能裝備、數字平臺)的革新,更關鍵的是對勞動者這一核心要素提出質的提升要求。除了傳統的專業能力外,適應快速技術迭代的學習能力、應對不確定性的創新意識與跨界協作的團隊精神變得更加重要。這些素質的培育不僅依賴于傳統教育體系,更需要通過科技實踐與產業歷練來實現。黑龍江以“人才振興60條”為牽引,構建起全面支持創新創造的人才政策體系,通過優化人才評價機制、強化創新激勵保障、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等舉措,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巨大潛能。
從系統論視角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是一項涉及教育、科技、產業與社會文化多個子系統的復雜工程。這些子系統之間必須實現有效協同與資源整合,才能真正形成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供給體系。要通過構建“政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推動政府、企業和院校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有效對接。這種系統化方法打破了傳統單一主體培養人才的局限,形成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供給體系。任何單一環節的短板或子系統之間的脫節,都可能降低整個人才生態系統的效能。
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不斷優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隊伍,但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差距。
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亟待理順。在人才評價導向方面,“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現象尚未根本消除,不利于科研人員聚焦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活動。在這方面,需要通過推動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創新,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建立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激勵機制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知識產權歸屬等制度,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要完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機制,優化人才補貼政策,加大對創新創業項目的資助力度,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均衡區域人才發展、提升創新平臺能級。突破環境與平臺的限制,在高端人才引進、留住、發揮作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黑龍江正通過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優化人才集聚載體功能,著力提升區域人才承載能力和創新策源水平。要依托高校院所以及重點企業,加強產學研協同和關鍵技術攻關平臺建設,同時通過一系列政策創新,完善高層次人才服務與激勵機制,增強對科技領軍人才和青年創新團隊的吸引力,強化平臺資源開放和人才發展生態建設,從根本上改善人才區域分布和效能發揮的結構性矛盾。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人才培育體系,必須堅持系統思維,進行全鏈條、多層次的路徑創新與制度設計。首要的是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將人才資源開發置于優先位置,建立健全與科技自立自強要求相適應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需要建立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對接機制,將技能人才工作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部署,形成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人才工作格局。黑龍江“人才振興60條”等一系列政策創新,正是從制度層面回應這些要求,通過構建開放、靈活的人才引育用留機制,推動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是破解人才結構性矛盾的關鍵路徑。應推動高等教育體系深化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需要通過實施技工教育基礎建設行動,提升技工教育辦學質效,優化“學歷+技能”培養模式,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建設一批跨學科交叉研究院與現代產業學院,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共同體。特別要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基礎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構建富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與創新生態是激發人才活力的基礎保障。要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要通過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引領計劃,激發高技能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與成果收益分享權。打造高水平人才發展平臺,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實驗室與技術創新中心,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