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市松北區航務街4號,一幢折衷主義風格的二層小樓靜靜佇立在松花江畔,宛如一位滄桑老者,默默守望著江水東流。時光流轉,歲月飛逝,歷經近百年風雨洗禮,建筑立面的磚紅色已然褪成斑駁的赭色,雨水沖刷出的痕跡記錄著時光走過的足跡。鐵藝圍欄上攀援而上的藤蔓在風中輕舞,試圖纏繞住流逝的歲月。墻上的文物信息牌顯示,這里是東北商船學校舊址。
沿著墻根行走,手指觸及的磚面粗糙而沁涼,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脈絡。墻角堆疊的落葉在腳下發出細碎的聲響,仿佛在低語那些歷史往事。

東北商船學校文物信息牌
緩緩走進小樓,凝望承載著歷史溫度的扶手,仿佛看到當年青年學子扶著它上下奔忙的身影。從窗口望出去,松花江在遠處靜靜流淌,江面反射著陽光,如同撒了銀箔的綢緞。碼頭上停著幾艘船只,不遠處一座燈塔巍然聳立,汽笛聲透過江風傳來,一時有些恍惚,好似近百年前的鳴響再現耳畔。讓人忍不住想問,當年在這里學習天文航法的青年,是否也曾這樣憑窗遠眺,計算著星辰與航線的夾角?是否也曾望著滔滔江水,憧憬著遠航的夢想?
1927年8月,一聲軍號劃破哈爾濱的天空,東北商船學校正式誕生。雖冠以“商船”之名,實則是徹頭徹尾的軍事搖籃。學生一入校便錄入海軍軍籍,著制服、學航法、修輪機,每日8小時課業,修習天文、海圖、俄文。校規嚴明,假日方準離校,衣冠不整者不得外出——那是中國高等航海教育輪機專業的起點,也是東北海軍人才的搖籃。
清晨的軍號聲仿佛還在耳畔回蕩,操場上整齊的腳步聲依稀可聞。那些年輕的面孔,懷著報國之志,在這里接受嚴格的訓練。
這里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學堂,更是鍛造品格、磨煉意志的熔爐。1930年,經中共黨組織批準,馮仲云以數學教授身份踏入這座小樓。講臺上,他執粉筆書寫算式;講臺下,他傳播革命火種。在他的努力下,中共東北商船學校和船工黨支部建立起來,20余名青年,先后入黨宣誓。

東北商船學校外景
東北商船學校雖成立的時間尚短,招收的學生也只有寥寥百余人,但走出的抗日勇士卻很多。學校的創辦人是民國時期海軍一級上將、抗戰將領沈鴻烈,校長是秋瑾的親密戰友、近代民主革命家王時澤;學員中有在“自供書”上痛斥侵略者、英勇殉國的傅天飛,有一手執筆、一手持槍的革命作家舒群,有與趙尚志一起炸毀日寇軍列的范廷桂,還有一生向黨、初心不變的樊繼才……他們從這座江畔小樓走出,成為時代洪流中挺身而出的勇士。
戰爭年代的烽火中,小樓曾一度沉默,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卻在別處延續。它見證過松花江航運的黃金時代,也親歷了烽火連綿的崢嶸歲月。盡管身份屢變、檐瓦漸舊,但其精神血脈從未斷絕——停辦后部分師生轉赴葫蘆島,后又更名遷校,最終匯入大連海事大學,成為中國航海教育的一條源流。
黃昏降臨,最后一縷夕陽為建筑鑲上金邊。墻體的凹凸處陰影漸濃,像歲月的皺紋愈顯深刻。如今的東北商船學校舊址如同一個倔強的留聲機,雖然唱針已舊,唱片已損,卻依然試圖播放那段交織著海軍搖籃與革命火種的歲月。它的每一塊磚石都是歷史的書頁,每一道痕跡都是時間的注腳。
夕陽西下,余暉灑在松花江面上,波光粼粼。江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也帶來了遠方的氣息。偶爾有游人駐足,閱讀墻上的介紹牌,然后舉起相機,記錄下這座歷經滄桑的建筑。

東北商船學校宣傳板
松花江的潮水漲了又退,江輪來了又去,唯有這座小樓始終佇立,守護著一段不會被遺忘的往事。歷史從未真正離去,它只是沉淀在磚瓦之間,等待有心人的聆聽。當月光灑在屋頂上,那些遠去的身影仿佛又鮮活起來——抱著一摞教材匆匆走過的教授,在宿舍里悄悄傳閱進步書籍的青年,望著江面繪制航海圖的學子……
如今,東北商船學校雖已成為歷史,但它所代表的航海精神和革命理想卻永遠閃耀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這座江畔紅樓,就像一位忠誠的守望者,繼續守護著那段輝煌而壯烈的歷史,等待著每一個愿意聆聽故事的人前來,感受那段激蕩歲月的氣息,汲取前行的力量。
記者:韓麗平;攝影:韓麗平;視頻:韓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