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靈 張藝馨 本報記者 趙吉會
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外三道溝村,知青產業園的墻根下聚滿了村民。村黨支部書記楊帥清了清嗓子說道:“前陣子咱村西頭老趙家和老孫家,因為排水溝堵了的事兒鬧得不太愉快,兩家誰也不理誰。都是鄉里鄉親的,這么僵著不是個事兒。今天大伙兒都在這兒,咱一塊琢磨琢磨,咋把這事兒給捋順嘍?!薄芭潘疁隙铝苏f到底也就是疏通的事兒,我家有鐵鍬,明天我就去搭把手。”“光干活還不行,得讓兩家把心里的話說開?!薄皩Γ≡郯雅潘疁锨甯蓛?,再立個規矩,以后家家輪流維護,省得再鬧不愉快。”大家越說越熱絡,管道疏通的事兒在你一言我一語中迎刃而解。
“墻根議站”不僅解近憂,更能謀發展。在愛輝區張地營子鄉泡子沿村的“議站”里,村民們望著捕網里鮮活的寒地河蟹,討論得“熱氣騰騰”:“咱這么好的東西,光等人來收,價上不去啊。”“寒地河蟹是冷水中慢慢長成,城里人就認這個?!薄霸鄞蹇恐盟蔑L光,用塞北荷塘這地兒,搞個品蟹宴,邀城里人兒來個農家樂咋樣?”在村黨支部的穿針引線下,村民們說干就干。很快,村里的幾個年輕人架起手機,搞起了特色水產的直播帶貨,幾戶臨近荷塘的村民將閑置小院拾掇一新,掛上了“冷水蟹家”的招牌。在“墻根議站”的智慧碰撞與積極行動中,一個個金點子轉化成了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墻根議站”這方小小天地,背后是基層黨組織的有力托舉。這樣的治理新模式,源自愛輝區全域推行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在6個沿江鄉鎮、40個抵邊村重點打造“墻根議站”,將黨建觸角延伸到村民日常聚集的墻根下、樹蔭里,引導村“兩委”成員、黨員骨干們主動“湊熱鬧”,在輕松隨意的氛圍中,聽取訴求、解答疑惑。鄰里街坊圍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平日的顧慮消散了,參與的熱情點燃了,村民自治的熱情如向上的藤蔓生機盎然。
近年來,黑河市愛輝區立足邊境地域特色,大力踐行“楓橋經驗”,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在愛輝區璦琿鎮、西崗子鎮、上馬廠鎮、張地營子鄉打造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先導區。以打造“黨建引領邊境基層治理廊帶”為主線,聚焦“建強戰斗堡壘、探索制度體系、發展集體經濟、提升自治能力、培育專業力量”五方面,構建“5+N”鄉村治理體系,制定《深化黨建引領邊境基層治理實施方案》,建立區級領導包抓、鄉鎮黨委書記主抓、村黨支部書記具體抓的“三級聯動”責任體系。深化“村社一體”“兩社合一”發展模式,打造沿江草莓、璦琿飛蝗、寒地河蟹等特色產業。開展“頭雁領航”行動,分層建立“ABC”三級鄉村人才“蓄水池”,培育儲備致富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2710名。全域推行黨員干部“街長制”和人居環境積分制,優化建立民族工作網絡,配備專兼職民族工作者122人,建立“老干部+老黨員+鄉賢+法律顧問”多元調解機制,實現矛盾糾紛的就地化解、源頭化解、實質化解。12個村獲評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治理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