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勝男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收錄的《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多篇著作,系統闡述了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價值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人類現代化“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新道路。
體現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生命共同體理念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哲學基礎。生命共同體理念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繼承的基礎上,汲取中華文明豐富生態文化,并賦予其時代發展的現實價值與實踐要求而進行的系統的理論創新,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邏輯起點。通過把握生態系統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推動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對生產與生態關系的探索階段,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叭伺c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邏輯過程。這從本體論層面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二元對立觀,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
地球生命共同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邏輯歸屬。地球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生態文明階段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科技理性”到“生態理性”轉向,實現人類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對自由與秩序關系的超越階段,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本質要求。
根本立場與目標導向
以人民為中心是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生態福祉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從本質要求層面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我國始終秉承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理念,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福祉,增加優質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
建設美麗中國是目標導向。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有機統一的必由之路。通過加大重要生態空間保護力度、科學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通過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激活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通過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全領域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環境治理現代化是制度保障。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制度保障。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動生態觀念現代化,推進觀念與教育互促。在思想觀念上促進全民“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合理開發”生態理念的形成;在教育觀念上引導不同的主體規范社會行為;在價值觀念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礎上,形成生態文明行為的現代化。
推動生態主體現代化,協調局部與整體。以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統領,以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為關鍵,以深化企業主體作用為根本,以更好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為支撐,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企業自治良性互動,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源頭治理,形成工作合力。
推動生態制度現代化,保障制度與發展的協同。制定相關政策法規要體現針對性,即對不同生態主體具有約束和引導作用;強化生態環境監督考核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透明度,即讓公眾依法行使監督權,形成生態文明制度的現代化。
推動生態技術現代化,促進技術與生態交融。加強數字技術與環保產業融合,通過發展數字技術,持續開發新材料和新能源,加快產業結構生態化轉型,升級優化生產工藝、技術,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強數字技術與環境治理相融合。數字化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環境治理范式的革新。要通過智慧環保和環境全要素智慧化建設、強化智慧平臺環境業務日常管理的應用等,有序推進數字化與環境治理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本文系黑龍江省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楊廷 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