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歷經生死磨礪,用鮮血與生命熔鑄而成的東北抗聯精神,以“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內核,跨越時空而歷久彌新,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極具分量的組成部分。
廣袤的黑土地,是東北抗聯的主戰場。近年來,黑龍江省堅決擔負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抗聯精神的使命,從深挖創作資源、創新多元表達、構建良好生態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影視、舞臺、文學、美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對東北抗聯題材進行生動呈現與時代詮釋,讓這股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煥發光彩,激勵后人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電影《生還》海報

電影《生還》劇照
一、光影史詩:影視精品的全景敘事與類型突破
(一)重大題材正?。阂曰趾牍P觸點亮歷史空白
在東北抗聯題材影視創作中,重大題材正劇以恢弘敘事構建歷史全景。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牽頭打造的電視劇《東北抗日聯軍》,作為國內首部以重大歷史題材亮相、完整表現14年中國人民抗戰史的作品,填補了抗聯題材的創作空白。該劇以正劇的厚重質感全景式演繹東北抗戰歷程,生動塑造抗聯英雄群像,成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獻禮劇,于2015年7月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口述史紀錄片《永不褪色的記憶》則以“真實還原歷史、留下永久檔案”為宗旨,通過23位黑龍江籍抗聯老戰士的采訪實錄,串聯起1931—1945年抗聯在黑龍江境內的主要戰斗、密營生活和國際協作。其中11位老戰士在紀錄片拍攝完成后相繼離世,使得影像成為絕版史料,該片也因此成為黑土地抗戰記憶的“活檔案”,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評為“年度抗戰題材十佳紀錄片”。
(二)真實改編創作:從地域記憶到人類命運共情
立足真實歷史事件的影視創作,既扎根地域記憶,又拓展國際視角。電影《戰火中的芭蕾》以黑龍江邊境“最后一戰”為原型,首次嘗試中俄團隊共同打造,將抗聯題材的真實性與浪漫主義美學創新融合。影片以東北抗日聯軍與蘇聯紅軍協作抗爭為背景,巧妙交織跨國愛情、家國大義與人性反思,強調中俄兩國在反法西斯歷史上的共同記憶,兼具歷史厚重感與國際視野。
針對“731部隊”這一反人類罪行題材,黑龍江創作團隊自2008年起深入梳理史料,以1949年蘇聯伯力審判戰犯的庭審語音供述檔案為突破口,采訪原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隊員清水英男,拍攝紀錄片《七三一真相》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在此基礎上推出的融媒版微紀錄片《七三一·惡魔的飽食》,運用數據可視化技術呈現實驗受害者跨國分布圖,以跨國敘事和科學倫理追問突破地域傳播邊界,引發廣泛關注。計劃于今年上映的電影《731》和拍攝中的電視劇《反人類暴行》,進一步通過小人物命運與多國籍受害者遭遇,強化“反人類罪行無國界”的普世價值。
(三)小人物大歷史:敘事視角的微觀深耕與溫度表達
為突破宏大敘事的局限,近年抗戰題材影視創作也積極關注普通人的抗爭故事。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獻禮劇《歸隊》取材于東北抗聯教導旅史實,將革命歷史的宏大主題與個人成長的鮮活故事緊密交融。該劇以并行或交叉的故事線,聚焦一支與大部隊失聯的抗聯小隊重新集結的歷程,從普通戰士視角“以小見大”展現抗聯史詩,力求讓“上價值”轉化為“真價值”,預計下半年在央視和騰訊視頻播出。
電影《生還》則以紀實風格再現“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的反抗史,生動描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場景,既贊頌革命先輩的英雄氣概,也展現其艱苦奮斗與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個體命運折射時代洪流。
(四)諜戰 IP 創新:經典敘事的時代延續與形式拓展
《夜幕下的哈爾濱》開辟了將諜戰元素融入抗聯敘事先河,其“明暗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拉滿戲劇張力,成為抗日諜戰題材的代表IP,帶動《馬迭爾旅館的槍聲》《懸崖》等系列作品創作。2025年,該劇被改編為音樂劇,于7月4日在哈爾濱大劇院首演后赴北京、上海等地巡演,延續經典IP的生命力。
此外,由龍江題材文學經典改編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作品,將“雪原”“密營”等黑龍江地域符號與抗聯歷史結合,探索“主旋律+類型片”思路,其“以智克險、以少勝多”的故事框架和抗聯戰士“以雪為被、以樹為盾”的生存狀態,成為戰爭題材影視創作的范例。
二、藝韻鑄魂:多元藝術的立體表達與精神鐫刻
(一)舞臺綻放:以鮮活演繹活化英雄群像
舞臺藝術通過多元形式讓抗聯故事立體呈現。圍繞趙一曼事跡,話劇《趙一曼》、清唱劇《永遠的冰凌花》、現代京劇《血沃冰花》從不同藝術維度刻畫英雄精神;地方戲曲中,龍江劇《鮮兒》融合地域特色與革命敘事,獲“文華獎”等榮譽,成為傳統藝術創新范例;主題演出如舞臺劇《黑龍江“四大精神”頌》以“文藝+宣講”模式,將抗聯精神與其他精神譜系串聯,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藝演出”中以“交響音舞詩畫”再現歷史場景,讓紅色基因可感可觸。

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布景吸引觀眾打卡
(二)文心傳承:以經典文本筑牢歷史根基
文學為抗聯題材提供深厚素材支撐。黑龍江本土作家群體深耕抗聯題材,遲子建的《偽滿洲國》、全勇先的《懸崖》、唐彪的《趙一曼女士》等作品,在故事張力與思想深度上兼具高水準,其中《夜幕下的哈爾濱》更成為抗日諜戰題材的代表 IP,其 “明暗雙線交織” 的敘事結構為系列諜戰影視作品提供了創作范本。此外,《中國共產黨在黑龍江的一百年》《中國共產黨東北交通線》等史料著作,系統梳理抗聯革命脈絡,為各類創作奠定了扎實的歷史根基。
(三)視聽定格:以直觀表達凝結精神瞬間
視覺與聽覺作品以感染力傳遞抗聯記憶。美術領域,版畫《冰趟子戰役中的趙尚志》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收藏,水彩畫《烏斯渾河岸》(“八女投江”題材)首獲“中國美術獎”金獎;廣播劇《赫哲人的“伊瑪堪”》聚焦少數民族抗戰時期文化保護,獲“五個一工程獎”,以獨特視角延續抗聯精神,讓紅色記憶在多元藝術中生生不息。
三、薪火相傳:傳播創新與生態構建的時代探索
(一)融媒破圈:分眾傳播與多維渠道的破壁實踐
為讓抗聯故事突破地域與代際局限,黑龍江構建了分眾化傳播矩陣。融媒微紀錄片《七三一?惡魔的飽食》以豎屏短視頻、數據可視化呈現跨國證據鏈,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故事里的黑龍江》邀請名人與創業者講述“小人物大故事”,用年輕化語言拉近與受眾距離;《抗聯英雄傳》通過“評書演繹+嘉賓訪談”活化歷史,強化情感共鳴。
在渠道整合上,“央視黃金檔+視頻網站”的臺網聯動模式成效顯著,《東北抗日聯軍》《懸崖之上》既覆蓋主流觀眾,又借助網絡話題實現長尾傳播。同時,“跟著影視劇去打卡” 活動聯動731罪證陳列館、抗聯遺址,推動影視與文旅融合,讓靜態歷史轉化為可體驗的文化消費。
(二)機制護航:史料根基與政策支撐的全鏈保障
黑龍江為抗聯題材創作建立了全鏈條支撐體系。史料方面,系統性保護抗聯遺址,東北烈士紀念館等場館遍布全省,抗聯數據庫與專家庫為創作提供學術支撐,《東北抗日聯軍軍史叢書》等著作夯實歷史根基。
政策與資金上,省級文化資金年均30%以上投入抗聯題材,重點項目可走“綠色通道” 加速落地;“拍在黑龍江”影視服務平臺提供全流程配套,“專家會診”機制確保作品史實準確。社會氛圍營造上,“重走抗聯路”活動與英雄命名街道,讓抗聯精神融入日常。
(三)未來向新:瓶頸突破與長遠布局的發展路徑
當前抗聯題材創作仍需破解三大現實挑戰:其一,需跳出主題概念化窠臼,深耕無名英雄的鮮活故事以增強敘事感染力;其二,需強化與年輕群體的情感聯結,拓展微短劇、網劇等適配新形式;其三,需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構建跨文化共情。

音樂劇《夜幕下的哈爾濱》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對此,黑龍江已明確未來三大發力方向:推動《偽滿洲國》等文學經典影視化,探索 AI/VR 技術還原歷史場景,以技術賦能激活內容生命力;建立跨地域創作合作平臺,聯合中俄打造反法西斯題材作品,以國際視野拓寬傳播邊界;深化“文藝+科技+文旅”融合,讓抗聯精神從精神符號轉化為驅動發展的現實動力。
結語:讓抗聯精神照亮民族復興征程
東北抗聯精神,是黑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這片曾見證楊靖宇、趙一曼等先烈殊死抗爭的土地,如今正以影視、舞臺、文學、美術等多元藝術形式,讓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當下,從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影視新作到“跟著影視劇去打卡”的文旅融合,傳承之路仍在延伸。這些作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的引路燈——它們提醒我們,唯有銘記“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艱苦卓絕,才能更堅定地走向未來的光明征程??孤摼竦膫鞒校瑥膩聿皇菍v史的簡單復刻,而是讓英雄的精神基因融入民族血脈。當文藝作品讓更多人窺見真相,感受信仰并觸摸文化根脈,這段歷史便不再是遙遠的故事,而會成為激勵每一代人奮勇前行的力量源泉。
(作者初陽系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