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勝 王常旭
風貌,是自然環境與人工建成環境共同構成的整體面貌,更是城市內在性格與外在形象的直觀表現。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是城市居民、規劃設計師、建設者與決策制定者的共同責任。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傳承。加強對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保護,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焙邶埥鳛闁|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文化遺產兼具工業遺產的厚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近代歷史遺存的獨特性。城市更新既是老工業基地的煥新,更是歷史文脈的延續,要通過強化規劃引領、機制前置、智慧監管等舉措,讓城市在更新中打造出兼具時代氣息與龍江特色的城市風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力。
以規劃引領筑牢保護根基
要立足省情,構建“省—市—街區”三級保護規劃體系,重點突出幾類遺產的保護框架:一是以大慶油田、雞西煤礦、哈爾濱電機廠等為代表的工業遺產,明確其核心保護區與風貌控制區。二是以鄂倫春族聚居區、達斡爾族傳統村落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劃定文化生態保護區。三是以中東鐵路建筑群、璦琿古城等為代表的歷史遺存。規劃應將文化遺產保護與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沿邊開放城市建設、冰雪經濟發展等戰略相結合,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協同。
通過劃定文化遺產保護“紅線”,對工業遺產核心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實行管控,嚴禁破壞原有格局與風貌的開發行為。同時,在規劃中預留彈性空間,例如允許歷史街區在保護風貌的前提下,經專家論證后適度增設冰雪文化展示設施。
建立健全保護前置機制
通過開展全省范圍的文化遺產資源普查,運用GIS等技術建立包含工業遺址、少數民族非遺、歷史建筑等在內的數據庫。強化評估工作,對涉工業遺產的更新項目,評估其工業價值與改造可行性;對涉少數民族遺產的項目,增加文化生態影響評估。組建由工業史專家、民族學學者、建筑保護師等組成的專家庫,對古建筑修繕、遺址周邊開發等項目進行專項論證,確保保護要求嵌入實施方案。在建設項目立項階段,應要求建設單位提交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報告,說明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對符合保護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
同時加強監督指導,構建龍江智慧監管網絡。要通過整合遙感監測、三維建模技術,構建黑龍江省歷史文化資源“一張圖”監管平臺,對工業遺產集中區實時監控建筑結構變化,對歷史城鎮監測歷史街區改造動態,跟蹤少數民族聚居區傳統民居保護狀況等。通過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對保護不力導致工業遺址損毀、民族文化流失的進行問責。
立足活態利用彰顯文化特色
對歷史街區和建筑改造要采用“最小干預”原則,保留文化特色。要推動工業遺產多元轉型,通過將大慶老油井遺址改造為石油工業博物館,將哈爾濱老鍋爐廠轉型為冰雪藝術創作基地等模式,實現“工業記憶+文旅體驗”融合。強化歷史遺存開發利用,將中東鐵路沿線老站房改造為特色民宿、鐵路文化咖啡館。促進少數民族文化活化,通過在赫哲族鄉建設漁獵文化體驗區,展示魚皮制作、樺皮船工藝,讓民族文化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
強化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支持,對投資工業遺產改造、少數民族文化項目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資金補貼。建立“政府引導+企業運營+社區參與”模式,鼓勵多元主體參與保護利用。例如通過引入企業開發機車廠老廠區,打造集工業主題公園、文創工坊、冰雪民宿于一體的綜合體,既保障企業收益,又讓居民共享保護成果。
同時要加強宣傳教育,營造全民保護氛圍。利用多種媒體宣傳普及龍江特色文化遺產知識,如在社區、廠區、學校舉辦“老物件展覽”“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等活動,增強對龍江特色文化的認同。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編寫黑龍江文化遺產系列讀本,開展“走進老廠房”“探訪民族村寨”等研學活動。表彰對龍江文化遺產保護作出貢獻的個人與團體,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本文系黑龍江省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科研項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