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給《黑龍江日報》80華誕的一封信
作者:高運峰
親愛的老友:
展信安。在您80華誕之際,作為與您相伴40余年的老友,提筆致以最誠摯的祝福。您是我童年的燈塔、青春的良師,更是我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引領者。
窗外綠水青山,映襯著您版面中的北國風光,見證著龍江振興發展的壯美圖景。松花江粼粼波光,猶如時光長河中流淌的墨色信箋。
時光回溯至上世紀80年代的七臺河礦區。那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的頑童,而沉穩厚重的您已至不惑之年。與您的相識,始于父親給我的獎勵,他在七臺河礦區鐵路工作,每月帶回的報紙既是對我的獎勵,亦是清貧歲月里的精神食糧,其中總少不了您的墨香。那時,我尚不知“家國”為何物,卻對您刊載的黑白漫畫如癡如醉。記得有一幅描繪抗聯英雄的連環畫——雪原中,畫著戰士嚼著棉絮與敵人周旋的場景,我捧著報紙,在小伙伴中間繪聲繪色地講述,內心充滿自豪,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位林海英雄。后來老師布置作文,我也常在您的字里行間汲取靈感,也常被老師用紅筆圈出,在全班朗讀。雖有時不解深意,但在那時您就是我認識世界的最佳啟蒙老師。

作者閱讀《黑龍江日報》
1996年,我18歲,您已過知天命之年。剛走出校園的我,接過父親手里的信號燈,成為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的一員,并在歲月的磨礪中成長為一名政工干部。讀報也從當初的興趣變成了工作職責的一部分。
2008年8月,我所在的單位承擔了寬度達92米的平交鐵路道口施工任務。在施工現場,我了解到這座道口改造后的寬度創下全省之最,便連夜寫成稿件投給您。當稿件見諸報端時,我興奮不已。您更成為工友們爭相傳閱的焦點,段長還特地帶著您向上級報喜:“看,咱們的道口施工上省報了!”那一刻我深切體會到,一張報紙,承載的不只是新聞與資訊,更以文字為鏡,將平凡勞動者的價值清晰映照、深深定格。
此后,我陸續向您投去更多有溫度的身邊故事:省十佳道德模范康寶君、26年堅守巡道一線的周繼成……這些平凡而偉大的礦區工作者,在您的版面上,展現了新時代的龍江工匠精神。

作者刊發稿件的剪報
2020年,我已過不惑之年,您雖已至古稀,但卻歷久彌新。從曾經的“一報獨大”到“龍頭新聞”融媒體的全新上線,讓我這個“爬格子”的人與您有了更多的親密互動。在“采客”頻道,我化身龍江文化的“推銷員”,將勃利熱面、七臺河龜鍋等特色美食,以短視頻和圖文方式刊發,引得網友驚嘆:“原來黑龍江不止有冰雪,還有這般熱辣人生!”
更讓我感動的是,您也成了我家庭的記憶寶庫。2021年春節,女兒高伊苦練書法并受邀在節日集市上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我記錄下了精彩的瞬間并配以文案,將其發至您的“龍江好家風”欄目,沒想到的是很快被您采用,并在月度評選中獲評月度好稿。如今在您的新媒體平臺搜索中,既有我們一家人的《我家都愛地三鮮》,也有地域特色美食的推介《龜鍋里的記憶追尋》,更有母女倆兒互敬互愛的《溫暖的牛奶》……這些記憶碎片,不僅展現了我們小家的變遷印跡,更呈現出新時代龍江人家的生活圖譜。

作者在礦區鐵路線采風
感恩有您!80年前,您誕生于烽火硝煙中,見證了共和國長子的變革。有幸與您牽手40余載,是吾輩莫大的榮光。您從飄著墨香的報紙到瞬息萬里的融媒體矩陣,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記錄時代、溫暖人心”的初心。作為礦山政工干部,我將繼續用文字傳遞礦工精神,與您這位老友一道,書寫更多“小人物大時代”的動人篇章。我愿以筆為鎬,繼續在您開辟的這片精神沃土上深耕,與您同行,與時代共進。
紙短情長!愿您如滔滔松花江水,奔涌向前,潤澤萬頃良田;如巍巍興安松柏,根深葉茂,見證龍江振興!
此致
敬禮!
您的老友:高運峰
2025年8月22日
(作者為龍煤七臺河公司運輸部政工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