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也是提升社會治理效能的基礎。在數字技術加速演進的今天,推進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破解治理難題、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為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稊底种袊ㄔO整體布局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準化、提升基層治理數字化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凸顯出數字化在基層治理革新進程中的關鍵地位與重要使命?;鶎又卫頂底只D型通過數據貫通、流程再造與機制協同,不斷推動治理模式創新,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強化頂層引領,筑牢數字治理的基礎支撐。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需結合治理規律與技術特性,構建堅實的基礎體系,為轉型提供方向指引和組織保障。其中,把握轉型規律、明確發展方向是重要前提,數字化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正推動治理模式從科層管控向網絡化協同轉型,在此過程中,需順應技術發展與治理變革的內在規律,將數字技術與治理需求深度結合,確保轉型方向與時代發展要求相契合,為基層治理數字化提供清晰指引。而完善組織體系、強化統籌協調同樣關鍵,要推動治理主體從傳統的“垂直科層”向靈活高效的“矩陣組織”轉型,打破層級壁壘以提升響應速度,同時縱向推動“中央—地方—基層”數據平臺一體化聯動,強化政策傳導和響應的主軸作用,橫向健全跨部門、跨層級的常態化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機制,破除治理碎片化,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
構建多元協同格局,激活數字治理的主體動能?;鶎又卫頂底只D型需打破單一主體主導的模式,形成多元參與、協同共治的治理共同體,凝聚治理合力。這需要搭建數據共享平臺以打破協同壁壘,依托該平臺將政府、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納入數字治理統籌范圍,打破傳統“條塊分割”的行政壁壘,通過平臺實現各主體間的信息互通、資源互補,推動目標同向、行動協同,讓分散的治理資源形成合力,提升整體治理效能。同時要建立閉環運行機制以提升響應效能,通過網絡化運行,實現治理指令的縱向貫通、橫向到邊、基層動態實時精準反饋,形成“指令—響應—評估”閉環,借助數據賦能,讓治理指令能夠快速傳達至基層,基層的反饋信息也能及時上傳,同時通過評估機制不斷優化治理過程,確保各項治理舉措落地見效。
堅持人民至上理念,完善數字為民的實踐體系?;鶎又卫頂底只暮诵氖欠杖罕?,需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讓數字技術真正惠及民生,提升群眾獲得感。這要求通過精準感知需求推動主動治理,借助數字技術將群眾訴求以數字化形式呈現,讓民生痛點得以量化與識別,依托數據模型將被動響應轉變為主動預判,構建“需求感知—服務供給—效果反饋”的數字閉環,通過對群眾需求的精準把握提前布局服務資源,提升服務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同時要優化服務流程以提升服務效率,堅持用戶導向,推行“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引入人工智能診斷能力,建立“需求感知、智能匹配、效果評估”的服務系統,提高辦理時效與準確性,同時打造貼合基層工作場景、輕量化、易上手的應用工具,防止“數字形式主義”,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健全制度規范,保障數字治理的有序運行。制度是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保障,需通過完善的制度體系規范數據使用、保障數據安全,確保轉型在正軌上推進。這需要明確數據權責以規范數據管理,建立統一的數據治理體系,厘清數據資源歸屬、管理和利用的權責,明確公共數據資源由政府代表國家依法持有,個人信息嚴格遵循“最小必要”采集原則,試行數據共享負面清單,運用區塊鏈等技術實現數據流轉可追溯、可存證,讓數據在規范的框架內流通使用。同時要強化監督考核以提升治理質量,整合多種監督力量,構建全流程、數字化的立體監管體系,常態化開展監督檢查,完善算法應用的倫理審查與透明度規范,明令禁止違法違規調用各類資源的行為,為數據安全流通劃定紅線,同時把數字治理績效納入考核、激勵與問責體系,通過制度約束與激勵引導,推動數字治理質量不斷提升。
防范風險挑戰,確保數字治理的可持續發展。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數據安全、算法倫理、數字鴻溝等風險,需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構建安全防護體系,由相關部門牽頭細化針對數據安全、算法倫理等專項規范,實現技術防護、制度規范和文化培育三位一體的安全防護,守護群眾隱私與國家安全底線;同時要平衡技術與人文關懷,堅持數字工具理性與社會價值理性統一,保留必要的人工通道,避免技術發展偏離為民初心,評價體系同時兼顧技術指標與群眾獲得感、社會認同度,防止治理“機械化”,讓數字治理既具備技術優勢,又充滿人文溫度。
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不是單一領域的技術升級,而是涉及治理理念、制度機制、技術應用、主體協同的系統性變革工程,需要從頂層設計、主體協同、為民服務、制度保障、風險防范等多方面協同發力。頂層設計的前瞻性關乎轉型方向的科學性,需立足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統籌技術標準與治理需求。主體協同深度影響治理效能的釋放,要以數據為紐帶,激活多元主體的參與活力,打破條塊分割壁壘。為民服務的精度檢驗轉型的成效,需以群眾獲得感為標尺,讓數字工具真正成為民生保障的“加速器”。制度保障的強度關乎轉型的可持續性,要健全權責界定、流程規范的制度體系,筑牢數據安全與合規使用的防線。風險防范的力度則決定轉型的穩健性,需在技術創新中守住人文關懷的底線,彌合數字鴻溝、防止技術異化。在這五個維度持續發力,推動基層治理數字化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躍升,讓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治理肌理,既提升治理效率的“速度”,又彰顯治理溫度的“厚度”,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持久動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堅實的基層治理根基。
本文系2023年度南充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NC23C2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西華師范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編號24SB0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