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領導人民在奮斗創新中形成的精神財富,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步入新時代,積極傳承紅色文化,增強公民文化自信,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向。
利用數字賦能,促進紅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進入數字社會,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的渠道也要更加多樣化,例如,可以借助5G、AI、VR、AR等先進科學技術拓展紅色文化傳播模式,為公眾打造沉浸式、體驗式的紅色文化觀賞環境。地方紅色教育基地可以開發“VR紅色紀念館”,讓群眾置身于虛擬的場景中,感受井岡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的魅力,體會每一位革命英雄身上的精神。管理者要利用AR技術開設智能導覽功能,觀眾可以實時觀看革命戰爭的場景,或者動畫視頻,豐富群眾的體驗。當下短視頻平臺廣泛受到群眾喜愛,紅色教育基地可利用抖音、快手、微博、B站發布與紅色文化有關的各類視頻,讓群眾在線觀賞微紀錄片、動畫短片、互動H5,同時還能與角色進行互動,使紅色文化更具傳播力。
重視教育創新,形成多層次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學校是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關鍵場所,傳承紅色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中,還要與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進行融合。中小學階段,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紅色研學旅行”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參觀革命舊址,并將自己的參觀體驗用課本劇的形式進行表演,活化歷史素材。典型案例有,井岡山遺址參觀結束之后,教師讓學生以“紅軍的一天”為主題進行情景劇表演。學生可以真正穿上軍裝、走一走長征路、吃一頓紅軍飯,體會革命精神的內涵。高等教育階段,則要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使其作為必修課,豐富高校課程體系。社會單位、社區、革命英雄后人也要積極參與到學校紅色文化教育中,為學生口述革命歷史,展示相關資源,組織電影展映活動等。
關注產業融合,打造紅色文旅經濟新態勢。繼承和發揚紅色文化離不開社會各行各業的配合,當下紅色旅游盛行,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打造紅色旅游新態勢,積極融合農業、文創、旅游,賦能地方經濟發展。如陜西延安可以利用革命舊址積極開展紅色旅游,帶動地方“延安小米”“南泥灣瓜果”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形成“紅色旅游+生態農業”產業鏈。除此之外,還可以探索紅色影視、舞臺劇、實景演出等活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親身體會革命精神。
注重社區建設,推動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社區是群眾生活與交往的基本單元,也要發展成為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陣地。例如,可以舉辦“紅色故事會”“紅色電影展播”“革命歌曲合唱”等系列活動,讓群眾能夠在家門口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社區還要重視發揮黨員干部、老黨員、模范人物的榜樣作用,積極開展“紅色宣講”“英雄事跡展播”等活動,讓紅色精神以生動鮮活的故事感染群眾。通過建設“紅色長廊”或“紅色主題文化墻”,借助壁畫、雕塑、展板等形式積極展示黨史故事和革命英雄形象。除此之外,社區工作人員可以和群眾互相合作,利用傳統節日、紀念日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如在“七一”期間組織紅色文藝演出、在“國慶”期間舉辦紅色主題運動會。社區內的青少年群體以及兒童也要參與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利用親子活動、社會志愿服務,讓青少年群體以及兒童也能充分感受到革命精神。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與創新紅色文化關系著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流傳與推廣,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只有將紅色文化與新技術融合,才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潮”起來,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煥發更多生機與活力。未來,應當繼續探索紅色文化傳承創新的更多有效路徑,真正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其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