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信息技術與傳播媒介的深度融合,全媒體時代已悄然而至。立足這一時代背景,持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強化網絡傳播載體的運用,筑牢守牢網絡思政陣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扎實做好網絡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探索構建網絡思政教育新范式,持續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至關重要。
延伸教育邊界,打造思政育人的新陣地。將思政教育的傳統優勢與網絡媒體的新型傳播優勢相結合,助力思政教育工作與時俱進,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ヂ摼W賦能下,思政教育擺脫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實現全天候、全平臺內容供給成為可能和現實。因此,打造全新“教育基站”勢在必行。強化網絡平臺的思政育人功能。培育類似“理想中國”“求是網”等優質理論宣傳平臺,將校園官網打造成為融資訊宣傳、文化教育、在線課程、個性化服務、專家解讀、理論研討等多板塊內容于一體的優質平臺,及時推送思政教育工作相關的政策文件、優質課程、文化知識、研究動態、育人成果等,做大做強網絡思政平臺的同時,持續提升其思想引領力、凝聚力和導向力。重視網絡社交媒體平臺的思政育人功能。統籌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互動社區與社交互動軟件,常態化開展思政教育,切實引導青年學生提高理論認識和政治信仰。例如,在微信公眾號開設思政專欄,定期講述黨史知識、黨史故事、革命事跡等,引導學生夯實理論根基;在微博平臺結合熱點輿情、時事新聞、社會事件等創設熱點話題討論空間等,并通過發布相關的解讀性報告、透徹的學理分析報告與言論,為學生呈現一堂既有實效又有深度的思政課;在短視頻平臺發布思政教育相關的微視頻、微短片、微動漫,組織開展“云端”思政專題教學和直播互動,迎合學生的碎片化學習偏好,強化教育服務。
強化內容監管,營造清朗健康的新空間。網絡媒體的傳播優勢顯而易見,顯性媒體場域的思政育人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彰顯,然而隱性傳播場域中資源分布良莠不齊的現狀也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各級各類主體應協同強化內容監管和網絡監管,實現對網絡空間的全方位、無死角治理監管。黨委領導、政府管理、企業履責、社會監督、網民自律等多主體共建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空間。加快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審核機制、監管機制等,嚴格壓實網絡媒體平臺的內容管理主體責任,確保網絡治理體系更加成熟完善。開展“送課到企”“送課到人”專項活動,公安部門、網信部門、電信主管部門、司法部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圍繞網絡思政空間的監管、運營、內容生產、內容傳播等進行相應的理論宣傳、業務培訓、制度宣傳、在線指導等,助推網絡空間持續向好。企業應不斷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以促進自我規范管理為目標,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行業標準、監督審核機制、預防機制,并搭建人機協同審核管理機制,保障平臺平穩有序運行。暢通社會監督舉報通道,鼓勵廣大網民舉報各類不當行為,養成良好的用網習慣。高校應構建多級多層的網狀領導教育小組,對校內網站、網絡傳播平臺中發布的思政教育內容進行常態化審核,對不良信息進行及時屏蔽、刪除。
增強傳播實效,推進媒體平臺內涵建設。網絡媒體平臺迅猛發展的當下,從權威供給向服務至上的理念變遷,結合青年大學生的接受偏好、價值期待、內容需求“量身定制”思政教育內容,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傳播實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堅持品質輸出。深入了解青年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呈現形式等的多元化需求與期待,描繪學生數字畫像,進行針對性內容生產、內容供給。網絡思政平臺應善用“引流思維”,切實增強用戶黏性。一是用真誠打動人、感化人。用大眾化、生活化的微縮敘事手法描述宏大抽象的理論知識;將教學語言、學術語言、學科語言轉化為網言網語、“青言青語”,力求將思政故事、道理講深講活。二是用技術吸引人、捕捉人。應用AR、VR等技術對知識進行創新生產和創意呈現,建立快速、高效的內容制作加工流程,切實提升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的供給實效。三是用優質內容去表達、“拉新”。發揮校內“網紅思政達人”的輻射帶動和教育指導作用,扶持、組建一批有創意、有意愿、有知識、懂網絡的內容創作團隊,從時事熱點、社會變革、大眾生活、戰略發展等方面做好關聯融合、內容創作,用正能量、年輕態的思政內容讓學生愛上思政。
(作者系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