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祥
建筑工程作為傳統產業,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建筑行業也開始逐步引入這些技術來提升整體運營水平和管理效能。這一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宏觀層面看,推動建筑行業的智慧化發展有助于提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與效率,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而從行業角度看,智慧化管理能夠有效緩解傳統建筑管理中信息、協同效率、風險管控等問題,為行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诖?,本文將系統分析數字化背景下智慧化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旨在促進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向更加智能、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根據工程類型和企業規模搭建智慧技術落地框架。不同工程類型在技術要求、管理重點和實施難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智慧化管理框架的設計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工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實施方案。對于技術復雜度高、參與單位多的大型工程,應當從現場施工到全局調度全面引入數字化技術,包括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控系統和自動化控制設備等;而對于中小型工程,則優先部署材料管理、進度跟蹤和質量檢測方面的智慧工具,確保有限投入獲得最大效益。在此基礎上,設計可擴展、易調整的技術架構,根據工程實際選擇性價比高、穩定性好的技術組合,避免盲目追求先進而忽略實用性和可靠性。同時,還要明確智慧化工具的使用流程和責任分工,加強相關人員的技術培訓,確保智慧化管理框架能夠真正落地生效;并定期對智慧化管理框架的運行效果進行分析,根據實際反饋不斷調整和完善,確保其持續符合工程和企業發展的需要。
構建多方主體聯動的智慧管理協同創新體系。在建筑工程實施過程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供應商以及業主等各方主體各自承擔不同職責,但又需要密切配合才能確保工程順利推進。智慧化管理體系應當為這些主體提供高效協同的工作平臺,讓所有參與方都能實時獲取項目進展、資源調配和質量安全等相關信息并及時反饋自身的工作情況,提高整體決策效率。智慧化管理體系應當記錄和留存各方的工作痕跡和決策過程,為后續的責任追溯和績效評價提供依據,并且還要加強智慧化工具的使用和新流程的適應性培訓,組織必要的輔導和演練,提升各方參與協同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此外,還應建立定期評估和反饋機制,收集各方對協同體系的使用感受和改進建議,不斷優化平臺功能和工作流程,使多方聯動更加順暢高效,從而真正發揮智慧化管理協同創新的優勢。
結合典型項目驗證智慧管理路徑實效。在數字化背景下,建筑工程智慧化管理模式創新需從工地現場的智能化改造入手,在塔吊、施工電梯等大型設備上安裝傳感器實時監測其運行狀態、荷載重量和運行次數,系統會自動報警提示異常情況與風險,有效預防安全事故。工地四周應當安裝高清球機攝像頭,自動識別工作人員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出現煙火等危險情況,實現全天候的安全監控。這些現場數據通過物聯網技術全部匯聚到一個統一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管理者在辦公室就能全面掌握工地的安全、進度、人員、環境等情況。智慧化管理貫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項目設計階段,管理者應引入精細的三維建筑信息模型,施工人員可以在電腦或移動端上提前對施工方案進行三維模擬,清晰看到管道、橋架等如何排布,提前發現不同專業設計之間的碰撞沖突,在實際動工前就解決掉這些問題。所有與項目相關的文檔、圖紙、變更單等都通過云平臺與模型構件掛接,相關人員隨時可以查閱最新版本,徹底解決了傳統模式下圖紙版本混亂、信息傳遞慢的問題。這樣,設計、施工、監理、業主等各方在一個透明、共享的信息環境中工作,極大提升了溝通決策效率,減少了因信息差錯導致的成本增加和工期延誤問題的發生。在這一方面,西安國際港務區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配套產業園項目提供了案例,其通過落地智慧技術框架與協同體系驗證了智慧管理路徑的可行性。該項目針對大型物流園區建設需求搭建涵蓋智能倉儲、高效轉運的智慧技術框架,項目管理者首先部署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依托智能算法實現貨物存儲、分揀、搬運自動化;運用智能調度系統,結合大數據分析優化運輸路線。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多方協同平臺,整合鐵路局、園區運營、物流企業等主體數據,西安鐵路局搭建的智能場站系統,借助物聯網與AI技術提升通行效率,集裝箱卡車進站流程耗時大幅縮減,2025年以來西安國際港站集裝箱卡車進出效率大幅提升,2025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開行量同比顯著增長,切實體現了智慧管理路徑的實踐價值。
數字化背景下,通過建設基于工程類型與企業規模構建差異化技術框架,并通過多方協同機制整合資源可顯著提升項目管理效率、工程質量與安全水平,推動建筑行業向精細化、集成化與可持續化方向發展。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持續演進,建筑工程智慧化管理將進一步向全生命周期滲透,實現更高水平的自主決策與跨系統協同。因此,需重點關注技術標準化、人才培養與數據安全,以構建更加成熟可靠的行業智慧化生態,驅動建筑行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西安翻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