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娟
優良的家教家風不僅滋養個人品格,也深刻影響個體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直接關系到民族復興大業的實現。將優良家風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不僅有助于提升其道德素養和家國情懷,更能為其成長成才奠定堅實的價值基礎。
以黨員師生為引領,在家風傳承中強化思政教育實效。高校黨員師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其家風建設不僅關乎個人修養,更對廣大學生具有顯著的示范與引領作用。高校應充分發揮黨員教師和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家風教育納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一是深化教育引導,筑牢思想根基。將家風建設納入師生黨員教育培訓必修課,通過專題教學、案例剖析等方式,闡釋家風與黨風、政風、社風的內在聯系。注重開展警示教育,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增強黨員師生抵制“家風腐敗”的政治警覺和思想自覺,引導其帶頭樹立良好家風。二是健全制度約束,強化監督考核。將家風表現納入師德師風評價及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探索建立家風評議制度。在干部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等環節,引入家訪、社區走訪等方式,了解“八小時外”表現和家風狀況,拓展監督渠道,以剛性制度約束推動家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三是豐富載體形式,推動文化浸潤。組織開展“優良家風”故事分享、家訓誦讀、主題文化展覽等活動,挖掘運用本地優秀傳統家規家訓和家風家教素材,建設家風教育基地。積極選樹師生身邊的優良家風典型,加強宣傳推介,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增強家風教育的感染力與覆蓋面,營造崇德治家、崇德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推動優良家風融入日常、化成自覺。
厚植文化根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蘊含著“明德修身”“崇德尚禮”“勤儉持家”等核心價值理念,為新時代家風培育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也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推動大學生思政教育實現創新性發展,首先應著力于內容挖掘,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的精華,結合當代語境進行闡釋與轉化,編寫適合大學生閱讀的家訓讀本、校本教材,將“勤儉持家”“明德篤行”“忠孝誠信”等美德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其次,應創新傳播機制,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構建“科技+文化”融合傳播矩陣,開發沉浸式數字家訓體驗,打造系列融媒產品,并依托社團活動、文化節、主題班會等開展實踐教學,推動家訓文化進課堂、進宿舍、進社區;最后,強化實踐養成,建立涵蓋家庭美德、社會責任與文化傳承等維度的新時代家風評價體系,通過開展“星級文明宿舍”“最美大學生家庭”等典型選樹活動,推動家風建設制度化、常態化、生活化,使大學生在文化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
賡續紅色血脈,弘揚革命先輩的紅色家風傳統。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積累凝聚而成的融家庭文明、行為準則、處世之道、傳統習慣等為一體的嚴守紀律、克己奉公、勤儉持家的高尚品格,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傳承意義,尤其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塑造具有深遠影響。弘揚紅色家風,一是要深入挖掘整理革命先輩的家風故事與家規家訓,提煉其中“艱苦樸素”“大公無私”等核心精神,開發相關通識課程,將革命先輩的家風故事納入教學內容;支持思政課教師開展紅色家風專題教學,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研學活動深入革命紀念場所,感受紅色家風的深刻內涵。二是創新教育形式,充分發揮革命遺址、紀念場館等紅色文化場所的育人功能,積極運用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現代技術手段,再現革命先輩的家庭生活與家教實踐,增強紅色家風的感染力和傳播實效。三是深化實踐引領,依托全國紅色家風教育基地,廣泛開展“革命家書品讀”“紅色家風傳承”等主題教育,推動學生從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元協同共治,構建家風建設的社會化支持體系。家風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應主動強化與家庭、社會組織的協同聯動,構建多元參與、多維支撐的育人共同體,實現優良家風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入。家長應以身作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育子女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明德至善的修養追求和胸懷家國的擔當意識,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群團組織是協同推進家風建設的重要力量。高校工會、團委、學生會等組織應創新工作方法,深入開展“最美家庭”評選、“家風涵育計劃”等項目,將家風教育融入社團活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中,增強教育的廣泛性和實效性;高校還應加強與地方黨政部門、社區、文化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家風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依托道德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陣地開展常態化教育,增強家風建設的滲透力和感染力。黨政機關在家風建設中承擔著示范引領和制度保障的重要職責,要將家庭文明建設深度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整體規劃,構建系統完備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跨部門協作機制,科學編制家庭教育發展綱要,推動優良家風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引導廣大學生立志做傳統美德的傳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新時代的家風建設者。
(作者單位:濟南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