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新文科”立足于人文社會科學、現代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專業的融合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促使學生形成更強的技術融合意識、開拓創新精神?!靶挛目啤北尘跋拢晿方虒W的改革與發展成為新時期的重點議題,需改變過去聲樂教學相對獨立的狀態,建立以聲樂主課為核心、多學科協同支撐的新型課程群。
課程體系的重構,從線性到矩陣。打破聲樂專業課單獨開設的現狀,構建以聲樂主課為主、其他課程相關聯的矩陣式課程群。開設音樂科技課程。開設“數字音頻基礎”“音樂制作軟件入門”“現場擴聲技術”等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體驗音樂創作的錄音、剪輯與后期處理等各個環節,理解并適應現代演出場館的音響技術環境,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小型音樂作品的編配與制作,拓寬藝術表達疆域與職業發展路徑。開展文化管理與藝術營銷課程。面向文化市場的現實需求,開設“藝術項目策劃與管理”“新媒體運營與藝術家個人品牌建設”“文化市場營銷”等課程,引入大量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的自我經營能力,提高學生的市場適應能力。設立方向性課程模塊。設“音樂劇方向”“古典與流行融合方向”“民族聲樂傳承與創新方向”等模塊,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嗓音條件及職業規劃,選擇相應的“課程包”進行深度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成為聲樂專才。
教學方法的創新,從傳授到共創。教學方法是實現多學科融合目標的橋梁,必須摒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舊三中心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項目為載體的共創式教學。全面推行項目式學習,在真實情境中鍛造跨界能力。以創排一部小型原創音樂劇、策劃并執行一場主題音樂會、制作一系列高質量原創音樂短視頻等作為學期核心項目,集合聲樂、作曲、導演、舞美、新媒體等不同專業學生,利用項目進行課堂學習與專業實踐,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其跨領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聲樂課堂。積極引入數字技術,為學生創設沉浸式的歌劇場景、音樂廳舞臺等表演情境,加強舞臺表演鍛煉,提升其心理適應能力;應用智能聲樂發聲分析系統,對學生的音準、音色、氣息等核心元素進行實時分析,給予個性化反饋,增強聲樂訓練的針對性;構建聲樂慕課線上教學平臺,上傳并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并完善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鞏固復習功能,形成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實踐平臺的拓展,從舞臺到社會。聲樂藝術的終極價值在于服務社會與文化生活,建立多方參與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深化校地、校企、校團協同,共建實踐教學共同體。學??膳c相關專業院團、文化傳媒公司、互聯網平臺、中小學美育基地等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共建實習實踐基地,通過“引進來”(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課程教學與項目評審)和“走出去”(組織學生進入合作單位頂崗實習、參與項目)的雙向互動,讓學生深度嵌入真實的藝術生產、文化傳播與教育鏈條。有機融入地方文化資源,強化文化傳承擔當。將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實踐教學,如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地方戲曲等,讓學生參與演出、策劃、教育、運營等工作,學用結合,強化地域文化認同。
評價體系的革新,從單一到多元。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教學改革的“指揮棒”與“校準器”,必須改變以往以期末演唱一兩首歌曲定乾坤的單一評價模式,建立過程與結果并重、技能與素養兼顧的多元評價體系。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大幅提高過程性評價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客觀評價學生在學習項目過程中所達成的學習目標、合作學習能力、創意提案、策劃書、跨界實踐成果等。終結性評價則綜合考查學生畢業音樂會、原創作品、項目最終成果等硬性指標的質量,全面考查學生的成長情況和能力結構。堅持多元主體評價,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導向性。改變教師單一評價模式,增加同學互評、學生自評、行業導師評價、合作單位評價等多方評價;在畢業設計或重大項目評審中,成立校內專家評委、行業專家、合作單位代表組成的答辯會專家組,以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同時引導學生以行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審視自身能力。
(作者單位:廈門華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