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更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基礎,其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壓艙石”作用:一方面,長期以來為社會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持續貢獻 GDP 增量,同時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數據顯示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過 80%,也是我國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根基。
面對這一現實,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字經濟,正深刻重塑傳統產業格局。具體而言,數字技術主要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全鏈路數智化改造和深度數據分析應用三大路徑,系統推動傳統產業實現質量、效率與動力變革。
數字技術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增強核心競爭力。要加強科技創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數字技術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可助力傳統產業縮短研發周期、降低試錯成本,推動產品向 “好用、智能、綠色”升級。以美的集團為例,面對白電行業的技術趨同與增長困境,集團以“數字研發”為核心,通過“美云智數”平臺整合全球15個研發中心。在空調壓縮機研發中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將生產周期壓縮一半;針對冰箱保鮮痛點,則通過“食材保鮮數字實驗室”研發出“微晶一周鮮”技術,使肉類保鮮期延長至7天,營養流失率降低40%,推動其空調、冰箱全球均價超過行業15%,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保持領先地位,成功實現了從“低技術含量”到“高附加值”的跨越。
數字技術推動數智化改造,重構全要素生產率。生產效率是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傳統產業因生產流程割裂、資源配置粗放,常面臨“高投入、低產出”的尷尬。數字技術中的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工具,恰能通過對生產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流程的精準控制,從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寶鋼股份(上海)的“智慧鋼鐵”實踐便是典型樣本。通過5G+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時聯通高爐、轉爐等關鍵設備,實現全流程可視化監控;并利用AI模型動態優化工藝參數,根據原料成分自動調整操作,有效提升轉爐命中率并降低噸鋼能耗;同時,以智能機器人替代高危人工崗位,提升了作業效率與產品良率。這種“設備互聯-數據貫通-智能決策”的模式,為傳統制造業向高效、低碳、柔性轉型提供了成功范式。
數字技術強化數據分析能力,驅動價值邏輯轉變。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傳統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數據采集、分析與應用能力。企業能夠通過對市場數據和用戶行為進行深度挖掘與智能分析,精準洞察市場需求變化,預測行業發展趨勢,實現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的價值創造模式轉變。這種轉變具體表現為企業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消費者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產品與服務,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深度連接。以莆田雙馳為例,該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腳型數據采集系統,僅需15秒即可獲取包括長度、寬度、壓力分布等在內的54項足部數據,在此基礎上快速生成最適合消費者腳型的鞋款,同時允許顧客根據個人喜好定制設計圖案,真正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制服務,顯著提升了消費體驗和市場競爭力。
數字技術通過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推動數智化改造和強化數據分析能力三條主要路徑,系統性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些路徑相互支撐、協同發力,共同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未來,隨著數字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深度應用,傳統產業將在數字賦能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人才培養,優化政策支持體系,為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平潭綜合實驗區工作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