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其思政教育改革需順應“大思政課”建設要求。本文從資源整合、課程協同、方法評價優化、師資建設、實踐改革五個維度,探索構建全景式、聯動式、能動式、專業式、知行式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新路徑,旨在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為培養兼具職業素養與家國情懷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實踐參考。
整合課堂內外優質資源,構建“全景式”思政育人體系?!按笏颊n”的“大”首先體現為資源與空間的拓展,需打破課堂、校園、社會、網絡的邊界,構建“四維一體”的“全景式”育人體系。在課堂資源開發上,要跳出單一教材框架,融入行業案例、大國工匠事跡、地方紅色故事,實現“思政理論+專業場景”融合;同時創新教學方法,如用情境教學法模擬“職業倫理困境”等,讓課堂從單向灌輸變為互動共鳴。在校園資源建設上,將思政元素融入校園環境與文化活動,搭建思政文化長廊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依托校園社團開展活動,讓思政教育滲透學生日常,實現環境與文化育人。在社會資源聯動上,建立“校地企”協同育人機制,聯合地方政府等共建思政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增強責任感。在網絡資源利用上,搶占新媒體育人高地,利用短視頻平臺開設“微思政講堂”等,整合優質線上資源,實現混合式教學,讓思政教育突破時空限制,契合學生碎片化學習的習慣。
重視課程思政協同發展,構建“三全育人”聯動機制?!按笏颊n”的核心要義在于打破思政課“單兵作戰”模式,形成“思政課+專業課+校園文化+管理服務”的協同育人合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聯動機制,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同頻共振。從頂層設計層面,院校要建立課程思政協同發展制度體系,由黨委牽頭,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其它二級學院共同參與,明確育人職責。在跨學科教研層面,要構建“思政教師+專業教師”的教研共同體,組織兩類教師集體備課,挖掘不同專業思政元素,如汽修專業聚焦“工匠精神”等;雙方相互提供支撐和案例,共同開發教學指南與教案,解決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等問題。從課堂協同層面,要打造“思政課引領+專業課滲透”的課程體系,強化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融入理想信念等教育;推動專業課課程思政,如計算機專業在課程中融入“網絡安全法治”理念,形成全面育人格局。從管理協同層面,要打通“教學、管理、服務”育人環節,黨委引領思政教育方向,教務處統籌建設,學工處融入日常管理,讓“大思政課”覆蓋學生全流程,實現全方位育人。
優化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優化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須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職業導向、實踐導向、過程導向”,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參與感。在教學內容設計上,要實現“三個結合”: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例如從學生熟悉的學習場景、校園生活、社會熱點等現實問題切入,讓思政理論接地氣;結合社會發展熱點,將“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等時代議題轉化為教學內容,讓思政教學跟上時代;結合行業轉型趨勢,分析“人工智能發展中的倫理邊界”“制造業升級中的工匠精神”等行業問題,讓思政教育與學生職業發展同方向,增強學生使命感。在評價體系改革上,需建立“過程性+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打破“終結性考核”單一模式,將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一是關注學生課堂表現,通過其參與討論、角色扮演、小組展示等情況,考核思政知識理解與表達能力;二是重視實踐成果,依據參與社會實踐質量(如調研報告、志愿服務時長),評價思政素養實踐轉化能力;三是引入多元評價主體,除教師評價外,增加學生自評、互評、企業導師評價(針對實習期間職業表現),全面客觀反映學生思政素養水平。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思政教學與時俱進。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培訓+實踐+教研”三位一體的成長體系。在理論素養與政治能力提升方面,要建立常態化培訓機制:院校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參加“專題研修班”“黨的最新理論政策解讀培訓”等培訓,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確保教師把握“大思政課”方向與要求。在行業認知與實踐能力培養方面,要推進“校地企”實踐鍛煉,組織教師到合作企業鍛煉,了解行業趨勢、企業需求與職業倫理,將收集到的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鼓勵教師參與地方調研,深化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增強思政教學針對性與說服力。在跨學科能力與協同育人能力提升方面,要搭建教研交流平臺,成立“課程思政教研中心”,組織思政與專業課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設計研討”“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坊”,推動雙方互學共進;支持思政教師與心理教師、輔導員協作,解決學生思想與成長問題,形成全員育人合力。
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打造“知行合一”育人新生態?!按笏颊n”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實現“知行合一”的關鍵環節。在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上,要實現思政與專業、實踐與育人深度融合,構建分層分類實踐教學體系:一是基礎型實踐,如“紅色基地研學”“社會志愿服務”,培養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二是專業型實踐,結合專業設計項目,如學前教育專業“鄉村幼兒園支教”,讓學生踐行思政理念;三是創新型實踐,鼓勵參與“思政主題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創新與擔當精神。在實踐教學平臺拓展上,構建“虛實結合、校地聯動”平臺體系,一方面,深化“校地企”合作,共建“思政實踐教學基地”,如與革命老區創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與企業創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提供線下實踐場所;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打造虛擬實踐平臺,如開發VR紅色展館、職業道德模擬場景,彌補線下實踐不足,豐富教學形式。在實踐教學閉環構建上,完善“導學—實踐—反思—展示”流程,課前導學明確目標任務;課中組織實踐,教師指導;課后撰寫“實踐反思報告”;最后通過“實踐成果展示會”“思政實踐論壇”等分享經驗感悟,實現“實踐—認知—再實踐”的提升,達成“知行合一”育人目標。
在“大思政課”格局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構建全景式育人體系、“三全育人”聯動機制、個性化教學模式、專業型師資隊伍、閉環式實踐生態,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思政課的痛點問題,讓思政課更有溫度、有深度、有力度。未來,高職院校還需結合行業發展與學生需求,不斷優化改革路徑,真正實現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的同頻共振,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時,教師應當注重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從他們熟悉的學習場景、校園生活、社會熱點等現實問題入手,通過具體案例和生動事例來闡釋抽象的理論概念,使政治理論變得通俗易懂、貼近實際,讓思政教育真正“接地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
(作者單位:漢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