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深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正面臨一場由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數字音頻、人工智能作曲、虛擬現實演出等前沿技術不僅重塑了音樂產業生態,也對音樂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技能譜系提出了全新要求。高職院校音樂教師作為培養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力量,理應主動擁抱教育變革趨勢,將數字素養內化為自身核心能力,真正肩負起培養適應未來文化產業需求的創新型藝術人才的使命。因此,以教育信息化為驅動,提升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數字素養,關乎育人質量與專業可持續發展。
實施分層分類的精準賦能計劃,夯實數字素養基礎。提升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數字素養,首要在于實施精準賦能,構建“普及、強化、引領”三層遞進的分層分類培訓體系,確保培訓內容與音樂教師能力、需求精準匹配。普及層面向全體音樂教師,首要目標在于“掃盲”與“筑基”。各高職院校需聚焦智慧教學平臺、在線協作工具、多媒體技術應用等通用技能的實操訓練定期開展專項培訓活動,培養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基本能力。強化層應當著眼于“融合”與“深化”,即為已有一定數字素養和技能基礎的音樂教師開設數字音頻制作、智能編曲等模塊化專業工作坊,采用“校外專家傳授前沿技術+校內骨干聯結教學場景”的聯合授課模式,確保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所學數智化技能能夠直接應用于“和聲”“配器”等具體音樂課程的教學環節。引領層致力于“創新”與“示范”,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等方式,支持骨干音樂教師探索AI作曲、VR音樂教學等前沿領域,并承擔相關教改課題,旨在產出標桿性成果,發揮其“以點帶面”的輻射引領作用。通過這一體系化的設計,可有效推動高職院校音樂教師數字素養實現從“知用”“善用”到“創新用”的階梯式成長。
建設虛實融合的教學創新工場,強化數字應用能力。數字素養的真正提升離不開持續的實踐與應用,各高職院校必須打造集教學、實訓、研發于一體的數字創新實踐平臺,為音樂教師提供將數字化知識轉化為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練兵場”。一方面,平臺的硬件設備是基礎,各院校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校內建設包含高保真錄音、音頻后期制作及虛擬仿真功能的專業化空間,為音樂教師開展實踐鍛煉提供全方位的物理支持。另一方面,平臺的活力在于項目驅動,各院校應適時啟動音樂課堂數字化轉型專項改革項目,引導教師將平臺資源應用于活頁教材開發、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創建等真實教學任務中,使其所習得的數字技術應用技能有的放矢。更為關鍵的是,平臺發展需依靠跨界協同,各院校應積極推動音樂院系與計算機、數字媒體藝術等相關專業院系的跨界合作,共同開展如“交互式音樂裝置”等跨學科研究,使音樂教師從技術使用者成長為項目主導者,在這一過程中其數字素養也將升華為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這一“空間支撐+項目驅動+跨界協同”的創新實踐模式,能有效助力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將數字化理論知識切實轉化為提升教學質量的生產力。
構建激勵與發展并重的長效保障機制,激發內生動力。為確保音樂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持久動力,各高職院校需要完善激勵、支持與評價相結合的長效保障機制,營造有利于持續創新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具體而言,需要建立健全以價值認同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將數字資源建設、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等與數字素養相關的指標納入音樂教師職稱評審、崗位聘任和績效考核體系中,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對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音樂教師給予獎勵,形成明確的價值導向和政策牽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體系,組建由技術支持人員、企業工程師和骨干音樂教師構成的專業支持團隊,建立即時響應的技術服務網絡,同時積極培育音樂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經驗分享和同伴互助,為全體音樂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提供組織保障;創新評價機制,建立以考察數字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實效為核心的發展性評價體系,重點關注信息技術應用對教學模式創新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際促進作用,通過教師自評、同行評議、學生反饋等多種方式,為音樂教師數字素養和應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建議。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支持體系提供專業保障、發展性評價引導持續改進,這三方面的協同作用將使數字素養的提升成為音樂教師自覺、持續的專業發展行為,確保高職院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持續深化、取得實效。
(作者系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