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育才的豐厚滋養。要讓紅色文化從歷史和理論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動力,必須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推動內容供給立體化,讓紅色故事扣人心弦。紅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應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化為可感、可知、可親的生動故事。一是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各地都擁有獨特的紅色地標、革命人物和事跡。高校應組織專業骨干教師深入研究主流紅色文化資源,系統梳理本地區、本校淵源深厚的革命歷史。例如,挖掘本校創始人與革命事業的關聯、尋找曾在學校工作或學習的革命先烈事跡、整理戰爭年代學校的遷移史或抗爭史,將“身邊的故事”編撰成校本讀物、口述史、紀錄片,讓學生感受到紅色基因與自己息息相關,從而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共鳴。二是優化紅色文化敘事體系。高校應改變單純講述事件過程的模式,著力刻畫歷史情境中人的抉擇、情感與信仰,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情感挖掘,使紅色精神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可學可做的榜樣。例如,在講述“飛奪瀘定橋”時,不僅要講行軍速度和戰斗過程,更要描繪22位勇士在濕滑鐵索上、在槍林彈雨中的心理活動與堅定信念;在講述焦裕祿時,不僅要講他治理風沙的事跡,更要展現他作為一位父親、一位丈夫,在公與私、大家與小家之間的感人取舍。三是引入對比與思辨,增強內容的時代穿透力。將紅色經典與當代熱點進行關聯對比,引導學生思考其現實意義,深刻理解紅色精神并非過時的教條,而是解決當代社會問題、指引個人成長的重要智慧。例如,將“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與今天的“創新創業精神”相聯系;將“長征路上的團結互助”與“團隊合作項目管理”相類比;在討論“人工智能倫理”時,回溯“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創新傳播載體數字化,讓紅色文化觸手可及。當代大學生是數字原住民,紅色文化的傳播必須擁抱新技術,搶占網絡育人新陣地。一是打造線上紅色文化體驗平臺。整合紅色教育資源,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建模等技術建設線上紅色紀念館、革命遺址虛擬漫游系統,學生通過手機或虛擬現實設備,即可“身臨其境”地走進井岡山、遵義會議舊址、延安窯洞,觀看沉浸式歷史劇,與歷史人物進行虛擬互動。二是支持優質紅色主題內容創作。高校要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創造力,成立紅色文化社團、舉辦紅色藝術展覽、開展短視頻大賽等,鼓勵學生運用其擅長的方式創作紅色主題作品,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用青年喜愛的視覺語言講述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三是建設智慧思政教室。改造傳統教室,配備多屏互動、即時反饋系統。在講授紅色歷史時,教師可以隨時調取海量數字化史料、影像,進行多屏對比展示;可以發起實時投票、彈幕討論,支持學生實時發表觀點,使課堂從單向灌輸變為多向互動的思辨場。
強化實踐育人體驗化,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實踐是紅色文化育人的關鍵環節,只有通過親身實踐,紅色文化才能從知識轉化為大學生的信念和行動。一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將課堂搬到紅色圣地,精心設計研學任務,變“觀光”為“研習”,讓學生在實地調研和切身體驗中領悟紅色故事的厚重感;研學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調研報告,產出研學成果。例如,組織“重走‘五四’路”城市徒步活動,帶領學生在北京尋訪陳獨秀故居、北大紅樓等,并安排學生在每個點位進行主題演講和討論;組織“尋訪長征足跡”暑期實踐,在行進途中開展軍事地形學教學、野外生存體驗等活動。二是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志愿服務活動。與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老兵之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組織學生擔任講解員、史料數字化志愿者,為老革命同志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務,將紅色文化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組織學生走進社區、中小學、鄉村等開展紅色藝術展演、紅色文化宣講等活動,讓學生在紅色文化傳播中深化理解與認同,進一步增強傳承紅色基因的責任感。
構建育人環境浸潤化,讓紅色元素無處不在。校園文化是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將其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作用,切實有效促進紅色文化鑄魂育人效果。一是打造紅色校園文化景觀帶。精心規劃校園空間,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紅色教育的載體,如設立革命人物雕塑、英模事跡文化墻、紅色語錄石刻;用革命圣地命名校園道路、樓宇;在圖書館設立“紅色經典閱讀專區”,在宿舍區建設“紅色文化長廊”,通過實體景觀,營造濃厚的視覺氛圍和文化氣場。二是開展系列紅色校園文化活動。大力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重要時間節點,形成品牌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五四青年節舉辦青年論壇和宣誓活動;在七一建黨紀念日舉辦黨史知識競賽和優秀黨員表彰;在十一國慶節舉辦紅色主題藝術展演;在國家公祭日舉辦沉痛悼念活動,強化學生的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三是完善“課程—科研—社團”協同育人機制。推動紅色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文科課程可結合專業史講述先驅的探索精神,理工科課程可結合“兩彈一星”精神講述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讓大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滋養;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專項課題研究,鼓勵學生從跨學科角度探究地域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扶持紅色理論類、歷史類、藝術類社團,為其提供活動經費和指導教師,在學生的自發組織和興趣驅動下積極開展各類紅色文化活動。
本文系南充市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項目(NC25C284);西華師范大學2024-2026年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大思政課’視域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